投書
該被取消的入學資格?
2025.06.05 | 21:24
近日有學生因學習歷程檔案疑似不實而被取消醫學院錄取,引發不少關注與討論。輿論之中,有人選擇切割,有人選擇責備,有人呼籲嚴懲。我並非為誰辯護,只是想提出一個信仰與教育交會的思考角度:一所醫學院,若只把自己定位為「篩選最好的人」,是否就足以承擔「培養良醫」的使命?一個教育機構,若在學生出錯時只是劃清界線,是否還能稱得上是在「教養」?《箴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這話雖是對父母說的,卻也是對所有承擔教育職責者的提醒。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價值的養成。特別在醫學教育中,專業技術與道德人格原本就不可分離。有些人可能會說:「學生造假就該負責,教育機構不能背鍋。」但教育若只是一場冷冰冰的淘汰賽,就難以孕育出真正仁心仁術的醫者。醫療,是與人的痛苦、生死和盼望相遇的領域;而這樣的領域,需要的是全人教育,而不是單向挑選。《彌迦書》說:「耶和華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8)公義,固然需要誠實與原則;但真正的公義,從不與憐憫對立。當人跌倒時,除了責備與懲戒,也應有機會讓人學會悔改與重整。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這正是充滿恩典又不妥協真理的醫治式教養。有人也許會質疑:人格養成是家庭與宗教的事,學校只要教好技術就好。但從改革宗信仰的角度看,整個受造世界皆屬神的治理與呼召範圍,教育不可能價值中立。無論在課室、實驗室或手術室中,每個人都在活出一種信念;或為己,或為人,或為神。醫學教育若不教人如何為生命負責、如何為誠信付代價、如何為他人活,那它教會了什麼?或許今天我們不只是需要更多聰明的醫生,更需要更多誠實、謙卑、願意悔改並承擔的人;那些有醫術也有靈魂的仁醫。願教育者不只招收成績好、品格好的孩子,也勇敢承擔栽培每一位學生成為真正醫者的責任。願我們不只爭論標準對錯,更願意一起承擔形成人的過程。這樣的教育,才是配得稱為聖職的召命。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