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近日宣布在黃岩島設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官媒更進一步解讀為「南海治理進入新階段」,似乎將軍事與主權爭議包裝為「生態保護」與「行政管理」。然而,若仔細檢視細節,這其實是一場典型的中共「軟硬並行」戰術:以環境保護之名行主權擴張之實,實質效果是為中國在南海的常態化軍事存在鋪路。
首先,所謂「自然保護」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中國國家林草局公告指出,保護區將設立管理機構、嚴格控制進出,甚至規劃公安派出機構維護秩序。換言之,這不僅是生態保護,更是治安與人員管制。外國人進入必須經過中國部門批准,實際上等同將黃岩島納入北京的「主權領土」運作模式。這無疑是對國際仲裁結果(2016年南海仲裁案否定中國在黃岩島的「九段線」主張)的公然挑戰。
其次,所謂「科研調查」與「日常巡航」將進一步鞏固中國的軍事與執法力量。學者點出,未來中國可能派出海警船、軍機、無人機甚至無人艦艇,形成立體巡邏網路。這意味著,北京將以「環境監測」為名,實際打造軍事化、常態化的海上存在,擠壓菲律賓漁民的生存空間,並對南海航道安全構成新的戰略壓力。
第三,設立「自然保護區」還帶有統戰與民意操作功能。中共官媒不忘拋出「是否能旅遊」的話題,試圖吸引中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營造「南海主權既成事實」的氛圍。這種手法與其在西藏、新疆推動「保護生態」名義下實施社會控制如出一轍,掩蓋的卻是地緣政治意圖。
南海並非中國的「內海」,而是區域與全球貿易的重要命脈。北京在黃岩島設立「保護區」,其真實意圖是進一步排擠菲律賓,衝撞國際法秩序,並將「治海」與「軍事化」無縫結合。台灣與國際社會應高度警覺,這不僅是一場生態議題,而是中共「灰色地帶戰術」的最新手法。唯有透過國際合作,強化對中共南海擴張的制衡,才能避免中國以「保護」之名進行無限的主權與軍事膨脹。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