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之爭越演越烈,從最初幾乎定於一尊,到如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有意角逐的人選,都快達到兩位數之多,放眼台灣過往各黨主席選舉,幾乎可說是空前絕後。當然,民主就是要多多益善,想選的都跳出來,搞個政策論辯大鍋炒,未嘗不是壞事,但據此也凸顯出,各該人選當中,還真沒有個眾望所歸之人,即便選出來了,恐怕還是難以服眾,儼然使國民黨的未來,矇上了一層陰霾。

坦白說,在已表態的人選當中,您說得出來的,有哪幾位呢?相信不出羅智強、鄭麗文、郝龍斌、卓伯源等經過選戰歷練的人士。就以這四人來說,黨內普遍認為,擔任過兩屆台北市長的郝輩份最高,卓次之,而羅與鄭儘管聲量頗高,但因年紀「尚輕」,咸被認為難擔大任。
但一如名嘴郭正亮所言,羅、鄭兩人,其實也五十好幾了,五十歲在國民黨居然都算「年輕人」,足見這黨的老化程度有多麼嚴重。更況,同個年齡層的江啟臣,都已經當過黨主席了,而且任內政績不惡,奠下2022地方大選勝利的基礎,又怎能說以年紀來論、覺得年輕便扛不了黨主席的職務呢?

說穿了,黨內所擔憂的,應該是募款部分,總覺得年輕人的人脈不夠廣泛,對比德高望重的大老,募款能力恐遠遠不及,屆時龐大的黨機器將面臨財務困窘的境遇,黨務將難以為繼。
但其實換個角度想,正所謂「無功不受祿」,收受之間,必然有個對價。按國民黨的政黨調性,會選擇捐款者,想必或都是遊走兩岸的台商居多,這些人之所以會捐獻,當然是冀望國民黨可以透過政治影響力,為其在中國的事業行排解與疏通之舉。這或也正合理解釋了,屢屢在兩岸對峙的關鍵時刻,副主席夏立言往往還是執意例行性到中國出訪的原因。畢竟,唯有使命必達,能夠滿足背後金主們的需求,政治獻金才能源源不絕的進來吧?!

基此,假若未來黨主席真換上了「少年仔」,沒有太廣泛的金脈得以挹注,那麼,開源不成,節流來補便是。在社群時代中,您真覺得黨有必要搞那麼多疊代的組織麼?就以政策影像為例,其實每位立委都有專屬的團隊在創作,這種力求廣發的資訊,根本做個公版的就可以,頂多是各自民代加上自己的圖像,就可以同一化格式,完全不需要每個人做一套。
易言之,假若未來是羅智強擔任主席,他的國會辦公室就可成為黨的文宣部門,影像製作如常,卻可拿來作為黨中央之用,如此不就省下養一個部門的經費麼?依此類推,或許很多單位都可以精簡,讓黨逐漸瘦身、虛級化,坐實成為選舉機器,也省得欠金主人情,被錢箝制了黨的發展路線,未嘗不是好事吧!

釐清了錢的焦慮,接續,應該就是主導2028總統提名事宜。對此,那就更該由這些中生代來擔綱了,為何呢?這可以用上策、中策、下策三種情況解析。

上策,自然是由最有機會出戰2028的人選來擔任黨主席,因為黨機器要發揮最大效益,需要時間磨合,若由當事人自己當主席,可以預先做好戰鬥準備,屆時好無縫接軌的迎戰大選。更況,提前定於一尊,讓其他有志者早點死心,也省得花心思在內鬥,絕對利大於弊。
現下來看,盧秀燕當然是不二人選,然而,忌憚著提前折損,同時也擔心揹上罔顧市政、落跑等罪名,盧選擇表態不選,自此上策也就沒了可能。

中策,是讓絕對不可能參選2028的人選來當主席,因著事不關己,才不會有因人設事的情況發生。回顧藍營2020、2024兩次總統大選,根本是大順風的局,竟然可以因著提名爭議,搞到最後灰頭土臉,就可以深刻體會到,黨中央如何恪守中立、推出一套公正客觀的初選機制,有多麼重要。
眼下,符合這條件的,除了僅具有民代資歷的中生代之外,還能有誰呢?(按政治場域的論資排輩,擔任過地方首長者,基本上才會符合正副總統的參選資格。)

下策,毫無疑問,就是讓有志大位、但卻可無機會的人選來擔任。這一點,不用我在贅述了吧!看看2020的吳敦義、2024的朱立倫,都是最佳的例證。一旦制定比賽規則的當事人,自己也進到了搶出頭的賽局中,當球員兼裁判的情況浮現,各種刻意的乖誕算計,也就會應運而生。而民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只要稍事出現爭權奪利的醜態,恐怕選票也就這麼一點一滴流失了。
所以,檯面上輩份較高、有機會成為2028的副手搭檔者,少不了私心自用的可能性,其實都不會是黨主席的良選。

說句大白話,在盧秀燕市長決定不參選之後,想要在2028重返執政,黨主席就註定得是由「造王者」來擔任。回顧過往,台灣或也不過就出現過吳伯雄與林義雄兩位,足見要做到無私無我的淡泊名利,真的很難。既然如此,或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那種壓根不會想選2028的人來接掌主席大位,才是正解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