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公投失利後,總統賴清德施政滿意度重挫,民進黨內掀起檢討聲浪。綜觀台灣民主化後,歷任總統的施政滿意度幾乎都在低標徘徊,從無例外,究竟是台灣總統施政不易?或是選民要求太高?或有其他因素?

台灣選民對總統、行政院長與對地方行政首長的要求似乎有二套標準,縣市長施政滿意度的樓地板,對總統、行政院長而言卻是天花板。

依據遠見雜誌2025年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六都平均滿意度為61.6%,13縣市平均66.9·%,離島65.1%;天下雜誌則以分數評比,2024年有12位縣市長高達70分以上,最高的嘉義縣長翁章梁達到84分,最低的新竹市長高虹安也有51分。

反觀總統的滿意度,根據TVBS的歷任總統就職週年施政滿意度民調,1997年李登輝37%、2001年陳水扁41%、2009年馬英九38%、2017年蔡英文28%、2025年賴清德32%;同個媒體在去年對蔡英文8年總統的施政滿意度調查為42%,不滿意度46%,雖然看起來很低,卻是歷屆總統最高者,比馬英九23%、陳水扁13%高出一大截。

為何這樣,莫非歷任總統的施政能力不如縣市長?答案當然不是,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到賴清德,他們的學經歷、聰明才智、歷練,放到縣市長當中,都是佼佼者,其中李登輝在民選前已擔任7年總統,推動台灣民主化成就舉世矚目;陳水扁、馬英九、賴清德都曾是明星級的六都市長,陳水扁連任台北市長落敗後,根據深藍民調還擁有76 %的施政滿意度,賴清德八年台南市長民調滿意度始終名列前茅,但這些才智過人的政治明星,擔任總統後卻都掉入民調低迷的漩渦中。

造成歷任總統民調低迷原因甚多,包括選民高標期待、責任的概括承受、政黨競爭、台灣內外環境的挑戰、制度面等問題。

就以選民期待來說,台灣雖然在民主、經濟、防疫、國際競爭力評比等各方面,在國際表現不差,但選民期待更好,照樣抱怨批評;政治人物同樣犯錯,地方首長很快會被洗版遺忘,但總統則會被用放大鏡再三檢視,誰叫你是總統!

在政黨競爭方面,立法院朝野涇渭分明,黨紀森嚴,在眾目睽睽之下,幾無合縱連橫空間,尤其若朝小野大更運作困難;相較之下,縣市議會則有較多的調和妥協空間,行政資源可充當潤滑液,甚至藍綠之間也可以「溝通」。

至於責任的歸咎,則是最重要的因素。多數選民根本搞不清楚政府運作的權責歸屬,同樣是道路,有鄉道、縣道、省道、國道,同樣是治水有不同層級責任,但多數人民只希望交通順暢,不要淹水,那管這是誰的權責?遇上淹水、塞車、罰單、違規取締、低收入戶資格取消、補助減少…,反正不滿意、不高興全怪政府,怪總統、行政院長,誰叫你當家!

面對民眾抱怨,鄉鎮市公所可推給縣政府,縣市政府推給中央,中央要推給誰?誰叫你在上位!

最近民進黨10多位少壯派議員發起連署給賴總統的五點行動倡議中,主張地方主義,要求在地方政府財力越大後,責任也要加大,只要地方可以的做的,中央就勇敢放手,並請總統評估召開地方自治國是會議。

這些聲音值得重視,所謂懷璧其罪,中央若捨不得一些權力下放,將會承擔更多的咎責,「做到流汗,被嫌到流涎」,只不過下放前要說清楚講明白,將責任承擔白紙黑字載明並公告周知,不能只要錢、權卻不要責任;柿子挑軟的吃,責任卻往上推。

當然,不要天真的以為權責下放地方,總統的施政滿意度就會提高,畢竟國際局勢瞬息萬變,天災人禍層出不窮,各種考驗隨時發生。不要忘了,台灣是民主國家,總統的頭家不會只甘於當投票的驢,也會化身為爭取權利的狼群。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