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即將於2025年九月三日舉行「八十年勝利日」閱兵,此舉原本意在彰顯中俄團結、凝聚反西方陣營,並強調中國對二戰勝利及戰後國際秩序的「正統」敘事。北京近年來熱衷於將這類閱兵轉化為一場「記憶戰爭」,透過詮釋二戰史實來重構國際秩序的合法性基礎,強調自身在戰勝法西斯中的巨大貢獻,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話語權。

然而,當前的國際局勢出現了耐人尋味的變化:俄國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川普在阿拉斯加舉行高峰會,重啟了自俄烏戰爭以來中斷多時的美俄直接對話。同時,俄烏停火談判出現升溫跡象。

在美俄高層互動恢復的映襯下,北京原計劃透過「九三閱兵」高調展示中俄並肩、號召「反法西斯陣營」的戰略意圖,正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一旦美俄談判取得進展,北京苦心營造的敘事恐將因情勢突變而失焦,甚至淪為尷尬的獨腳戲。

美俄接觸重啟:三角關係生變與中國地位下滑

2025年8月中旬,川普與普京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峰會上實現了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美俄領袖的首次面對面會談。這場「雙普會」標誌著美俄高層直接溝通的重啟。川普總統在峰會後公開表示,可能很快促成他、普京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三方會談。雖然會談成果有限,但是美俄之間的氣氛仍顯示係係出現解凍跡象。

川普政府與克里姆林宮重新接觸的動作,暗示著莫斯科正獲得除北京之外的另一條重回國際的路徑。對中國而言,這改變過去兩年「反西方」的地緣政秩敘事,俄國不再只能仰賴中國來突圍西方封鎖,其在中美俄三角關係中的戰略自主性上升,使北京相對影響力下降。

美俄互動的新動向也顯示華府試圖複製冷戰時期的三角外交,只不過這次角色對調,變成美國拉攏莫斯科以牽制北京的「逆季辛吉」策略。儘管部分學者質疑在當今中俄關係「上不封頂」的背景下此計劃能否如願,川普政府的確在主動探索與俄和解,淡化對俄敵意。隨著美俄恢復接觸,以正在削弱「俄依賴中」的趨勢,令北京在三角關係中的支點作用明顯下降。

中國的閱兵企圖與俄國別有心思

為了應對美俄關係可能緩和對自身地緣處境的衝擊,北京在「九三閱兵」的籌劃上加強了政治宣傳和外交布局。中國外交部高調宣布,包括俄國總統普京、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內的26國元首或政府首腦將齊聚天安門廣場。這將是普京和金正恩首次在公開場合,與習近平同台亮相。

北京邀請他們以及伊朗、緬甸等「全球南方」或遭西方制裁的國家領袖出席,試圖營造出一幅反西方力量大集結的壯觀圖景。這些受邀國普遍被視為意圖重塑西方主導秩序的「不安軸心(Axis of Upheaval)」:它們在臺海問題上支持中國,並透過相互提供經濟與軍事援助,削弱美國及其盟友對俄國制裁的效果。與此同時,幾乎沒有主要西方國家領袖出現在北京的嘉賓名單上;歐洲唯二的例外是斯洛伐克總理菲科和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他們均以對俄友好著稱。

中國設計這場閱兵儀式,無疑是為透過關係外交,將俄朝等核心夥伴緊密繫於中國領導的敘事框架內。北京有意以此鎖定俄方在自身陣營中的位置,降低普京向華府單飛的動能。各國領袖親臨現場等於向世界表態與中國站在同一陣線,也等於向俄國承諾「共同進退」,試圖讓普京即便與華府接觸升溫,仍不至輕易疏遠北京。

三角互動與戰略困境:中國的影響力邊緣化

儘管九三閱兵在聲勢上營造出中俄等「歐亞軸心」國家抱團取暖的景象,但實質效果卻可能強化一種反差:北京在高調聯俄抗西方的同時,卻發現自己在真正的和平斡旋進程中被邊緣化了。

目前歐洲安全的主導節奏依然掌握在華盛頓和莫斯科手中,川普與普京正直接討論烏克蘭停戰安排,而中國既未參與阿拉斯加峰會,更無法左右俄烏談判走向。北京雖然提出過所謂「十二點和平建議」等方案並派特使穿梭歐洲,但相較於美俄總統直談停火,中國的角色幾乎被排除在外。

北京並非沒有察覺自身影響力的滑落。為了避免在國際事務中被冷落,中國近來積極經營「全球南方」聯結和平行機制峰會。例如,在「九三閱兵」同週,中國於天津主辦了上合組織峰會,吸引印度總理莫迪等區域大國與會;此外亦藉由金磚國家擴容、「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等多邊平台,試圖延續對國際秩序變遷的話語權。

但這些努力能否彌補北京在歐洲安全議題上的缺口,效果相當有限。歐洲許多國家對中國與俄國走近本已疑慮重重,中俄兩國互為閱兵站臺的舉動更加深外界對「新歐亞軸心」的戒心。

北京雖極力拉攏非西方國家,宣傳「南南合作」與多邊主義,但在攸關歐洲戰爭與和平的核心談判桌上,卻幾乎沒有中國的座位。這種反差突顯出中國在三角互動中的戰略困境,一方面與莫斯科高調結盟對抗西方,卻發現重大議程上自己成了局外人。

更令北京尷尬的是,普京正巧妙利用中國提供的舞台為自身謀利。在「九三閱兵」這樣的場合,表面看是習近平在主導一場反西方的團結秀,但從另一角度看,普京同時也在將其包裝為俄國外交的勝利:他不但與金正恩一同現身,向世界展示自己擁有強大盟友陣營,還可藉機宣示西方孤立政策的失敗、凸顯俄國「朋友眾多」。

許多出席閱兵的嘉賓實際上是奔著與普京團結抗西方而來,而非單純為支持中國的全球議程赴約。換言之,北京風風光光當了一回東道主,卻可能為普京的外交加分做了嫁衣。俄朝關係的近期進展就是一例。自2024年以來,莫斯科與平壤在軍事上迅速走近,普京破例訪問平壤,雙方簽署防務協定,北韓甚至被指派遣志願兵赴烏克蘭助戰。

這些動向加劇東北亞局勢對中國的不利影響,朝鮮有了俄國撐腰更有恃無恐地發展核武,刺激日韓投入軍備競賽,另一方面也稀釋北京對平壤的影響力。長期以來中國是朝鮮最大的靠山與調停者,但如今金正恩多了一個莫斯科選項;甚至在未來朝核問題上,華府都可能拉攏俄方介入以取代中國的中間人角色。隨著俄國擴展自身外交迴旋,中國在其周邊關鍵議題上的主導地位正面臨被削弱的趨勢。

閱兵的象徵意義與中國戰略稀釋的抵消努力

對北京而言,九三閱兵承載了提振國內信心與防範國際影響力下滑的雙重任務。習近平政權希望透過這場隆重的閱兵式,在國內重申中國作為二戰戰勝國的歷史榮光,激發民族主義熱情並強化政權正當性;同時向外界展示中國軍力與國際號召力,試圖鞏固其作為反西方「領頭羊」的地位。

然而,現實地緣環境的演變使這場閱兵更像是一種象徵性的防守姿態。面對美俄重啟對話帶來的衝擊,北京以高調政治秀來抵消自身戰略角色被稀釋的危機感。畢竟,一場閱兵無法改變俄國與美國重新接近的事實,也無法真正將中國重新拉回歐洲安全議題的核心決策圈。

「九三閱兵」所能達到的,更多是在視覺層面向國內表明:中國並未在大國角力中被邊緣化,中俄朝等盟友依然緊密團結在自己身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