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丁於2025年8月15日在阿拉斯加與美國總統川普舉行峰會,討論結束烏克蘭戰爭的可能性,但峰會結束無具體協議,川普隨後改變立場,不再強調停火,而是表示「它需要兩個人來探戈」,暗示烏克蘭亦需承擔責任。僅四天後,俄羅斯於8月19日發動一個月來最大規模的空襲,動用270架無人機與10枚飛彈,造成至少10名平民死亡、數十人受傷。
這場攻擊發生在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剛結束與川普及歐洲領導人的白宮和平談判後數小時,無疑是對外交努力的直接挑釁。更耐人尋味的是,襲擊與川普致電普丁、試圖推動俄烏直接談判的時間幾乎重疊,顯示俄羅斯並未將「和平進程」放在首位,而是企圖以軍事行動作為談判籌碼。
此後,俄羅斯攻勢持續升級:8月21日發動一個月來最大無人機與導彈攻擊,目標包括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8月26日發動系列無人機攻擊;8月27日恢復針對烏克蘭能源的導彈與無人機攻勢;直至8月28日,對基輔發動大規模攻擊,造成十多人死亡。這些連續攻擊凸顯俄羅斯在阿拉斯加峰會後的軍事意圖,試圖透過戰場優勢影響談判。
烏克蘭防空部隊展現了相當的韌性,成功攔截230架無人機和6枚飛彈,但仍有16個地點遭到破壞,其中包括克列緬丘克的煉油廠等能源基礎設施。這種選擇性打擊暴露出俄羅斯意圖削弱烏克蘭民生與能源供應,進一步動搖其抵抗意志。襲擊地點接近北約邊界,引發波蘭與瑞典緊急出動戰機,全面啟動防空協議,凸顯北約對東翼安全的高度戒備與決心。
在阿拉斯加峰會後,烏克蘭亦發起強力反擊,包括8月對俄羅斯煉油廠、泵站與燃料列車的無人機攻擊,損害俄羅斯相當部分煉油能力;8月23日針對俄羅斯能源基礎設施的攻擊;8月25日發射超過200架無人機攻擊克里米亞與俄羅斯西南部,引發爆炸與防空反應;8月24日烏克蘭獨立日時,據報攻擊俄羅斯核電廠;並在庫爾斯克地區持續反攻,儘管俄羅斯發起反擊。這些反擊不僅緩解俄羅斯壓力,還凸顯烏克蘭在資源有限下的韌性,同時促使俄羅斯在8月19-26日期間僅佔領48平方英里領土,較前一周增加92%,但整體進展緩慢。
事件清楚揭示了當前和平談判的根本矛盾:在沒有停火作為前提的情況下,任何外交對話都缺乏實質意義。俄羅斯透過軍事升級向國際社會傳遞訊號,表明其更在意戰場上的優勢,而非談判桌上的妥協,尤其在阿拉斯加峰會後的連續攻擊,顯示普丁利用軍事行動塑造條件。對北約而言,這不再只是烏克蘭的戰爭,而是涉及整個聯盟安全的挑戰,迫使其在防務協調與戰略應對上展現更大團結。烏克蘭的反擊雖有效,但雙方能源基礎設施的互擊進一步延長衝突,強調停火的迫切性。
和平談判需要最低限度的誠意與約束,而停火就是這一切的基礎。若俄羅斯持續以戰場壓力塑造談判條件,國際社會若未能堅持停火先行的原則,所有的外交努力終將流於形式。當下的現實提醒我們,若沒有停火,和平不過是一紙空談,尤其在阿拉斯加峰會後的衝突升級,凸顯談判脆弱性。
楊聰榮(ESG碳減量聯盟理事長,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