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人員在第一線專業崗位照護病人,付出無數心力與時間,也長期承擔著沉重的責任與壓力。然而,有時卻在一些匿名社群(例如:《靠北護理師》、《Dcard》等)被點名,遭受不實指控與侮辱,這不僅傷害她們的名譽,也侵害了人格權。這種被匿名言論傷害的冰風暴,會凍得讓人說不出話來。更精確地說,是荒謬到不知道從何處說起。

情緒釋放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環,我們真心愛護每一位白衣天使,也支持她們擁有抒發情緒與壓力的空間。儘管如此,在這些欠缺嚴謹審核機制的匿名平台的言論,大多數缺乏事實根據,充斥個人情緒與偏見,卻仍是被不負責任地放大傳播。令人遺憾的是,與其辯論往往徒勞,因為匿名者並不在乎事情的真相。更嚴重的是,這種氛圍不僅誤導大眾視聽,造成護理人員之間的信任裂痕,對團隊士氣與合作基礎的衝擊更是不堪言狀,也間接影響病人安全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匿名不等於免責」。在現行法律下,任何公開發表的言論,都可能承擔法律責任。即使出發點是為了討論、抱怨或求助,只要涉及人身攻擊、未經查證的指控或影射特定個人,就有可能背上公然侮辱、誹謗等罪名,甚至引發民事求償。因此,除了提供護理人員健全的情緒宣洩管道,更重要的是給予她們必要的法律觀念與風險意識,讓她們知道:哪些表述是安全的?哪些內容需要經過查證?哪些言論可能帶來法律風險?因此,我們要守護白衣天使,需要建立更健全的情緒抒發與申訴管道,為護理人員打造安全的發聲空間,不只是讓她們「能說話」,更是要確保她們「能在法律安全的範圍內放心說話」。

筆者要呼籲社會大眾不要輕信缺乏查證的內容,要有媒體識讀與思辨能力。同時,也希望醫院管理層、護理專業團體、以及平台業者們能夠積極檢討,共同建立制度,防止匿名網路空間成為謾罵與誹謗他人的溫床,莫讓匿名不實言論侵蝕護理專業。

最後,想提醒大家的是,唯有讓護理人員在安全的環境中,透過事實、理性的表達情緒與想法,才能讓真正關心醫護場域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而不是被匿名謾罵與法律糾紛所淹沒。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