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與柬埔寨爆發的衝突,是東南亞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跨境軍事對抗,短短數日戰事一度失控,造成重大死傷。美國總統川普自認透過關稅施壓才讓局勢降溫,但實際上,馬來西亞首相安華的靈活操作,才是讓這場急速升溫的軍事衝突迅速落幕的關鍵。安華的調停獲得澳洲領袖的高度肯定,其中諸多細膩的安排,值得深入討論。
衝突本身代價慘重。短短五天交火,至少造成三十多人喪生,超過二十六萬名平民被迫逃離家園。更嚴峻的是,雙方互控違反協議,邊境地區的地雷與摩擦持續存在。這意味著停火雖然及時生效,但相當脆弱,後續仍需制度化的安排,才能避免戰事重燃。
在馬來西亞行政首都布特拉加亞(Putrajaya)舉行的會談中,泰國與柬埔寨代表達成「立即、無條件」停火協議,為五天的激烈戰鬥暫時劃下休止符。談判由馬來西亞首相安華·依布拉欣主持,美國與中國派出大使層級到場旁聽。這場安排展現了一種精巧的外交布局,由東協擔任主場,大國退居背景,而當事國保有面子。安華推動的「東協主導,外力輔助」路線,不僅止住流血衝突,也示範小國如何在大國角力之間找到突破口。
安華之所以能夠成功斡旋,首要原因在於他善用東協輪值主席的身份。當泰柬陷入互不信任的僵局時,安華不是以「雙邊仲裁者」自居,而是以「東協主席」名義邀請雙方對話。這層身份轉換相當關鍵,讓談判不再是「誰向誰低頭」,而是「回歸區域共識」。這不僅降低了兩國領導人在國內被批評「示弱」的壓力,也賦予停火協議「東協共識」的正當性。對於背後各有強大政治勢力的領導人而言,這樣的安排更容易向國內民眾交代。
選擇布特拉加亞作為談判地點,本身就是一個政治訊號。布特拉加亞是馬來西亞在1999年啟用的新行政首都,與吉隆坡的殖民記憶不同,這是一座精心規劃的「智慧花園城市」,象徵現代治理與秩序。這使布城帶有「去歷史包袱」的中立形象,成為東南亞少見的「外交舞台城市」。
對泰國與柬埔寨而言,若會談在曼谷或金邊舉行,另一方必然心生不滿,甚至被視為「向對方示弱」。若移師紐約、北京或華盛頓,則容易被外界解讀為「大國介入」。布特拉加亞的好處就在於,既不是歷史首都,也不是大國場域,而是「第三地」。在這裡談判,雙方都能保全面子,也符合安華「東協主導」的外交框架。這樣的地點選擇,不僅消弭了雙方顧慮,也凸顯了馬來西亞作為東協主席國的正當性與掌控力。
美中兩國大使的到場,提供了外部壓力與安全感。美國甚至在貿易上施壓,使停火成為雙方可接受的「體面下台階」;中國則維持「參與但不主導」的姿態,避免議題過度政治化。這種舞台設計,使東協掌握議程設定權,同時讓衝突雙方有理由在國際社會面前展現理性與克制。
另外一個策略操作成功的關鍵,是安華先做程序性的安排,才開始討論問題。安華沒有追求冗長或複雜的協議,而是先宣布「立即、無條件」停火,並同步安排軍方指揮官會晤與邊境委員會議程。這種先止血、再治理的策略,符合衝突現場的急迫需求,先停下子彈,再逐步處理爭端。政治承諾被迅速轉化為軍事與行政層級的任務,讓協議更具操作性,也降低了雙方高層在國內面臨的反彈風險。
安華同步提出擴充東協臨時觀察團的構想,透過增加觀察員與布點來確保停火落實。泰國一度保留甚至拒絕,擔心東協過度介入。但安華以「這不是干涉,而是維穩」為定調,成功把議題從「主權敏感」轉移到「集體安全」。這樣的辯證,讓馬來西亞既守住原則,又保留談判空間,避免衝突進一步被意識形態化。
這次停火不僅讓馬來西亞在衝突中扮演「及時雨」角色,也因第三方讚譽而擴大聲譽。澳洲副總理公開稱讚馬來西亞的領導力與東協調停,等於給了安華一張「區域信用背書」。這對馬來西亞未來在處理緬甸問題、東帝汶入東協等議題時發揮主席國效能,具有長遠戰略價值。
然而這場外交勝利不能過早慶祝。前線摩擦仍在,停火生效後雙方互控違規,地雷事故頻傳,戰術層面的「惡意接觸」隨時可能破壞政治承諾。戰俘與失聯人員問題若久拖不決,將成為民族主義動員的燃料,挑動國內政治。網路言論場快速極化,一旦出現傷亡畫面或假訊息,民意支持會瞬間流失,更突顯獨立監測與資訊透明的重要性。
若要將停火轉化為長期穩定,東協必須把臨時機制制度化。觀察團應升級為「快速監測機制」,建立跨國軍政聯絡官名冊與常設熱線。軍方通報流程需要標準化,以便即時處理擦槍走火。人道救援措施也應同步啟動,特別是排雷、醫療通道與難民安置,否則停火隨時可能因人道危機而破裂。資訊透明同樣關鍵,定期發布觀察團簡報,清楚列出事件、處置與驗證方式,以降低陰謀論與極端敘事的影響。最後還需擴大國際支持,利用美中與澳洲的背書,在東協的框架下引入後勤、通信與醫療協助,讓外部資源成為穩定基礎,而非新的變數。
安華此次調停的成功,不僅來自一紙停火聲明,更在於他將傳統「東協方式」從模糊的低調共識,推向可驗證、可監督、可持續的治理工程。他透過布特拉加亞這個中立舞台,結合東協框架、外部適度壓力與內部制度化安排,為區域危機管理提供新範例。對於泰柬這樣背後有深厚政治勢力的國家而言,能在布城這個「去歷史包袱」的舞台上停火,本身就是一種保全面子的政治平衡。
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觀察團能否落實?軍事熱線能否暢通?人道救援能否到位?資訊戰能否有效管理?這些細節,將決定這場外交勝利能否轉化為持久和平。安華的調停為東協立下範例,但能否成為歷史性的轉折,仍要看未來能否把這個低調穩健的模式,轉化為「可持續和平」的制度成果,這就有達這些國家領導人的集體智慧,要持續再觀察。
楊聰榮(澳洲國立大學亞太研究博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