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條例》(Regulation (EU) 2023/1542)作為全球首個要求產品碳足跡的國際規範,開創了電池產業監管的先河,標誌著永續發展與低碳經濟的重大進展。以下從法規意義、挑戰與機遇、以及對全球與臺灣的啟示三方面進行評論。

法規的開創性與全球影響 該法規首次將碳足跡納入强制性監管範疇,要求電動車電池、工業電池及輕型運輸工具電池自2025年起逐步提交碳足跡聲明,並最終設定上限。這不僅提升了供應鏈透明度,也推動了低碳技術的全球競賽。法規的全生命週期監管模式,從設計、生產到回收,整合碳足跡、回收材料比例及數位電池護照等創新要求,體現了歐盟對循環經濟與能源自主的雄心。作為全球電池市場的風向標,這項規範勢必影響其他地區的立法,例如美國或亞洲國家可能跟進類似標準,形成全球性的永續規範浪潮。

挑戰與機遇並存 對全球電池產業而言,法規帶來顯著挑戰。碳足跡申報與數位電池護照要求企業升級數據管理與追蹤系統,中小企業可能因成本壓力而處於劣勢;高回收率與回收材料比例目標則需重塑逆向物流與材料精煉技術。然而,挑戰中蘊含機遇。領先企業可透過投資低碳技術與數位化解決方案,搶占市場先機。例如,數位電池護照的導入為區塊鏈與數據平台創造需求,促進技術創新;回收材料比例的提升則催生循環經濟新商機,特別是在鋰、鈷、鎳等關鍵材料的再利用領域。

對臺灣的啟示 對高度依賴歐盟市場的臺灣電池產業而言,法規既是合規壓力,也是轉型機遇。臺灣的電子製造與ICT技術優勢為應對數位電池護照與碳足跡管理提供了基礎,企業可開發相容的數據平台,成為亞洲企業進入歐盟的技術橋樑。然而,中小企業需政府支持以克服技術與資金門檻。政府應加速制定補助政策,推廣生命週期評估工具,並與國際驗證機構合作,提升企業合規能力。同時,透過國際合作與標準制定參與,臺灣可提升全球電池產業話語權,實現從代工出口到綠色創新的轉型。

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條例》作為首個產品碳足跡國際規範,不僅重塑了電池產業的永續標準,也為全球淨零轉型樹立典範。對臺灣而言,積極因應法規要求,整合技術優勢與政策支持,將有助於在全球永續競賽中脫穎而出,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楊聰榮(ESG碳減量聯盟理事長,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