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於2024年7月18日通過的《GENIUS法案》被視為美國穩定幣市場監管的重要里程碑,這個俗稱天才法案的核心目標是為迅速膨脹的穩定幣生態建立明確的法律框架。穩定幣是一種與特定資產(通常是美元等法定貨幣)掛鉤的加密貨幣,其發行原理是由發行商將等值的儲備資產(如短期美國國債、銀行存款等)存放於可信賴的機構中,並在鏈上發行等值數量的代幣,以保持價格穩定。持幣者可以隨時按掛鉤匯率贖回法幣,形成「一幣一美元」的兌換關係。這種設計的初衷,是解決比特幣、以太幣等加密資產價格波動劇烈、不適合作為日常支付媒介的問題。
穩定幣的崛起與加密產業的擴張密切相關。自2014年Tether(USDT)問世以來,穩定幣便在交易所結算、跨境匯款、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場景中發揮關鍵作用。近年來,美國企業如Circle(USDC)、Paxos(BUSD、PYUSD)等紛紛進入市場,提供與美元掛鉤的產品,推動穩定幣市值在2020至2024年間由不足300億美元暴增至逾1500億美元。穩定幣在跨境支付效率、費用與可編程性上展現優勢,也逐漸引起監管機構的高度關注,特別是其可能對銀行存款、貨幣政策及金融穩定構成影響。
《GENIUS法案》針對發行與儲備要求作出明確規範,要求發行商必須以1:1比例的高品質儲備資產全額覆蓋流通量,並禁止直接向持有者支付利息或收益,以避免其與傳統銀行存款直接競爭。然而,法案卻遺留了重大監管缺口——「關聯企業漏洞」。該限制僅適用於發行商本身,而未延伸至其關聯企業,導致像Coinbase、PayPal這樣的加密平台,雖非發行商,仍可透過關聯方為客戶提供穩定幣收益,實際上繞過了法案的禁止條款,形成監管灰色地帶。
Coinbase與PayPal的案例尤為典型。兩者分別與USDC發行商Circle、PYUSD發行商Paxos合作,卻能為客戶提供年化近4%的「獎勵」計劃。由於它們不是直接的發行主體,根據法案現行文字,這種做法並不屬於被禁止的「直接支付利息」。這種法律上的漏洞使平台得以在合規邊界遊走,吸引資金流入高收益穩定幣產品,而不受傳統銀行的監管與儲備約束。
銀行業與經濟學界已對此發出警告,認為這可能引發大規模的資金轉移效應。以2025年第一季美國商業銀行19.21兆美元的存款規模計算,若有10%的核心存款轉向穩定幣,高收益產品將吸走約1.92兆美元的資金,導致銀行籌資成本上升24個基點,貸款利率同步提高,放貸能力縮減,進一步壓縮企業與家庭的信貸空間。這不僅威脅傳統銀行業務模式,也可能削弱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傳導效果。
從合規性的角度觀察,目前主要穩定幣在儲備透明度、審計與監管合作方面的表現差異很大。USDC與PYUSD相對透明,每月公布儲備報告並接受獨立審計,但Tether雖在近年改善資訊披露,仍因儲備成分不夠清晰而備受質疑。此外,多數穩定幣缺乏存款保險(FDIC)保障,其收益來源往往涉及高風險資產或流動性較差的投資,一旦市場出現恐慌,便可能重演2022年TerraUSD(UST)脫鉤的擠兌危機。
相較之下,歐盟在2024年實施的《加密資產市場法規》(MiCA)採取更嚴格的制度設計,要求重大穩定幣發行商至少30%的儲備存放於銀行存款,並全面加強透明度、儲備品質與持有人保障,為美國提供了可借鑑的範例。《GENIUS法案》雖然在資訊披露與持有人破產優先索償權方面有所創新,但若不補足關聯企業漏洞,監管效果恐大打折扣。
穩定幣發行商與相關平台在應對《GENIUS法案》時,應優先採取三項策略:第一,主動提高儲備資產透明度與即時審計頻率,以爭取監管信任與市場信心;第二,探索與銀行合作的模式,將部分儲備納入受保管道,降低脫鉤風險;第三,提前調整收益產品結構,避免在法規收緊後被迫下架或遭罰。對於監管機構而言,儘速修法納入關聯企業,並考慮引入有限的存款保障機制,將有助於在促進創新與維護穩定之間取得平衡。
穩定幣作為金融科技的重要創新工具,其發行原理與崛起過程反映了市場對高效、低成本支付與價值儲存手段的需求。《GENIUS法案》是美國邁向系統化監管的重要一步,但漏洞與滯後的監管若不及時修補,6.6兆美元存款外流與系統性風險的威脅將難以避免。唯有結合國際經驗、加強法規適用範圍、提升市場透明度,才能在全球穩定幣競爭中保持領先,並確保金融體系的長期穩健發展。
楊聰榮(新東向產業聯盟理事/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