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斯加峰會背景與俄烏戰局現況

俄國自2022年2月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戰爭持續三年半依然陷入膠著,成為俄烏日常運作的一部分。

交戰雙方經年累月的高強度消耗,接近各自能承受的極限。西方情報顯示俄軍傷亡人數可能已超過一百萬,包括逾十萬名士兵陣亡;烏克蘭長期總動員導致人口與經濟嚴重耗損,自戰爭以來國內生產總值累計下滑約22.6%。

即便承受巨大壓力,多數烏克蘭民眾仍抱持抵抗意志,76%受訪者堅決反對接受俄國提出的割地停戰方案。然而,俄國方面雖傷亡慘重,在強力宣傳和高壓管控下國內反戰聲音被有效壓制,約78%的俄國民眾仍支持對烏作戰。

西方制裁一度重創俄國財政,但在中國等夥伴支援之下,俄國找到部分替代市場與供應,暫時避開經濟崩潰性打擊。烏克蘭急盼打破僵局或尋求外交介入以緩解壓力;俄國則試圖拖長戰線,試圖以核武伺機訛詐。

2025年8月,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選擇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冷戰時期空軍基地會晤,這也是俄烏戰爭爆發後美俄領袖首次直接對話,也標誌著自2021年以來美俄元首的首次會晤。

川普將此次峰會稱為「攸關重大的高風險會議」,希望藉此為歐洲二戰後最血腥的戰事尋求停火解方。然而,此次會談未邀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參與,歐洲盟友也被排除在核心談判之外。

這種僅以大國決定俄烏戰爭的安排引發基輔和歐洲各國的高度不安,他們擔心川普可能與普京私下達成妥協,以凍結衝突換取和平表象,進而默許俄國實際控制烏克蘭約五分之一的領土。

烏克蘭強調決不接受背著自己做出的任何決定,澤倫斯基強烈表態「烏克蘭絕不會接受在沒有我們參與的談判中做出的決定」。

歐洲主要國家則協調立場,德國總理梅爾茲(Friedrich Merz)在峰會前夕召集烏克蘭及歐洲各國領袖舉行線上會議,以形成共識向美方傳達歐洲與基輔的底線立場。

在峰會揭幕之際,歐洲各國彷彿看到十八世紀「歐洲協調」(Concert européen)的當代版,「大國協調」主宰當事國的命運,對於歐洲主要國家而言並不陌生,只是今日角色易位。

  • 「大國協調」的重現挑戰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從西伐利亞體系形成以來,最早由強權協調,決定國際秩序走向的機制,最早源於1815年維也納會議開啟的「歐洲協調」體系,由英、俄、普、奧等列強瓜分勢力、主導歐陸和平近半世紀。

1945年雅爾達會議則是由美、英、蘇三巨頭劃定勢力範圍,奠定二戰後格局。這類強權共管模式下,國際秩序往往建立在列強私下交易妥協之上,中小國淪為棋子。

在冷戰結束後,美國主導建立以聯合國和國際法規則為支柱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強調國家主權平等、領土不可透過武力強取。然而,美俄此次跳過烏克蘭與歐盟的直接交易無疑挑戰由美國建立的戰後規則。

美俄兩國若私相授受決定停戰條件,作為當事國的烏克蘭卻只能被動接受,將成為21世紀首個「被協調」的犧牲者。這種大國復辟勢力範圍交換的現象,勢將衝擊以規則和普世價值為基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短期而言,若美俄協議真能終止戰火,可避免更大浩劫,但也標誌著強權交易取代制度對話與價值建構,勢力瓜分凌駕主權正義,二戰後近八十年來奉行的國際規範將遭受重大重挫。

從長遠看,一旦「大國協調」被正當化,未來其他地緣爭端是否也將由列強私下瓜分解決?阿拉斯加峰會的意義已超出烏克蘭本身,牽動著當代國際秩序的走向和價值根基。

  • 跳過歐盟與烏克蘭的警訊

美俄領袖繞開歐洲與烏克蘭直接談判,引發多重風險與警訊。首先,此舉嚴重侵害「當事國參與,不得背著一國決定其命運」的基本原則。

對烏克蘭而言,在沒有自身代表的情況下,由美俄兩強討論本國領土命運,令人聯想起1938年慕尼黑會議列強默許德國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前車之鑑。

無論美俄如何協議,只要不符合烏克蘭人民的意願,就難以真正結束戰爭。歐洲與基輔已明確表態,絕不接受普京提出的荒謬割地要求。強行跳過當事國所達成的和平,不具備可持續性與公法基礎,極可能淪為一紙空文。

其次,美俄雙邊私洽還可能重創跨大西洋盟友情誼和安全架構。歐盟國家擔心被美俄邊緣化,自身安全利益遭忽視。

歐洲歷經西伐利亞體系至今,深知若讓大國背著盟友另起爐灶,最終受害的將是自身的權益。因此歐洲各國在峰會前積極介入、美歐領袖頻密溝通,以確保川普不會逕自拋下烏克蘭主權或歐洲安全承諾。

對北約東翼國家而言,更隱藏著另一層恐懼,如果美國此番默許俄國以武力擴張獲利,未來一旦類似危機發生,美國是否也可能與侵略者另行妥協,放棄對盟友的防衛承諾?

一旦先例開啟,其他雄心勃勃的強權可能躍躍欲試,視小國主權如無物。對台灣和波羅的海地區等面臨外部威脅的國家而言,這種「維也納」式的交易無疑傷害與盟邦之間的制度與價值聯結。

  • 美俄的博弈與虛實

川普與普京在阿拉斯加峰會上各懷盤算,均試圖透過這場會議達成自身內政與戰略目的。川普方面,終結俄烏戰爭是其對選民的重要承諾,亟需向國內展現「迅速止戰」的成果,以滿足選民對停火的期待。

川普本人更將此次調停視為個人外交功績的絕佳機會,希望藉由促成停火來打造自己作為「全球和平締造者」的形象,甚至覬覦諾貝爾和平獎。

不過,川普並不打算為和談而和談,而是將峰會作為高風險的外交交易場,他自信能在極短時間內判斷普京是否準備認真談判,並揚言若談不攏便立刻中止會談,談得順利則安排納入澤倫斯基的三方峰會。

為了迫使俄方就範,川普政府在峰會前採取了一系列非常規的「軟硬兼施」手段:

軍事威懾:對於俄方接連升高的核武恫嚇,川普高調下令兩艘美軍戰略核潛艇緊急部署至關鍵海域,以彰顯美方反制決心。他選擇在美軍阿拉斯加基地會晤亦具軍事象徵意義,迫使普京「深入野獸腹地」與之對話。

經濟施壓虛晃一招:早在7月底美方即下達最後通牒,限俄10日內同意停火,否則將祭出新一輪嚴厲制裁,包括對持續購買俄國石油的第三國(如印度)徵收懲罰性關稅等,中國卻在免除之列。

川普有限的「胡蘿蔔」,暗示若俄方嚴肅談判,美國願考慮部分解除對俄制裁,甚至協調盟友下調對俄石油價格上限,以換取俄國實質讓步。川普團隊也私下評估允許俄企參與開發阿拉斯加與烏克蘭資源作為交換條件之一,提高談判誘因。

透過上述非常手段,川普意圖在談判中掌握主導權,逼使普京接受「先無條件停火、再談和平」的順序要求。

然而,他也面臨兩難,如果對普京讓步過多,將背上罵名,美國的信譽破產;若在重大原則上寸步不讓,峰會又可能無果而終。

相較之下,普京能從這次峰會中獲得的戰略收益更為直接。首先,峰會本身即被克里姆林宮視為一場外交勝利:在西方多年孤立政策下,俄國終於重新與美國對話。

普京可藉此向國內鼓吹,證明俄國經年累月的承受換來了國際地位的恢復,西方最終不得不與俄國直接談判,某種程度上默認俄國「大國應有的權益」。

其次,普京期望透過峰會爭取戰略緩衝時間和制裁鬆動空間。儘管俄軍目前在戰場上仍維持部分優勢,長期消耗已令俄方壓力驟增,因此改以談判爭取時間,凍結當前戰果、固化佔領區現狀,同時換取西方撤銷部分制裁。

普京甚至在會前拋出討論新版核武控制協議等議題作為籌碼,企圖誘使川普在其它領域讓步。然而,俄方提出的停火條件極為苛刻,近乎要求烏克蘭繳械投降,顯然不指望西方當真接受。

在峰會前夕,白俄國國防部長還高調宣布,在九月份的聯合軍演中測試可載核彈頭的榛樹超音速變軌飛彈,顯示俄方持續以核武恫嚇制造壓力,無疑是展現慣用的核勒索與強制外交手段。

整體來看,美國或許期待迅速從烏克蘭抽身,專注於印太地區遏制中國,普京似乎已快迫使美國接受談判條件。

嚴重的是,美俄之間「大國協調」先例一開,迫使各國承認戰爭所掠取的成果,也將成為中國參考的模式。台灣應嚴肅考量美國近期提出要求提升防衛能力的訴求,並且創造半導體之外能夠與美國綁定利益的領域,像是AI先進領域的智慧孿生與無人機等領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