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的角度可以重新來衡量台積電半導體投資案當初決策的睿智。2025年3月,美國總統川普與蘋果執行長庫克共同宣布,台積電將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美國,總額達1650億美元,用於亞利桑那州興建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廠及一所研發中心。台積電半導體投資案讓台積電站穩贏家的角色,這項計畫不僅標誌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大轉折,更在美中科技競爭與川普新關稅政策的背景下,牽動美中台三方關係及國際供應鏈重組。這項投資與美國《晶片法案》的結合,不僅是商業與政策的交會,更是重塑全球科技與地緣政治格局的關鍵事件。
從現在的角度看,台積電投資案的時機抓得非常好,正好在美國高關稅政策對外宣布的前一個月。台積電追加的1000億美元投資,總額達1650億美元,展現了台灣半導體企業在全球布局的雄心,直接回應美國《晶片法案》的核心訴求。該法案提供527億美元補貼及35%投資稅收抵免,吸引台積電等企業赴美設廠。台積電亞利桑那州第一座晶圓廠已於2025年進入量產,採用4奈米製程,第二座與第三座廠預計分別於2028年與2030年投產,涵蓋2奈米及更先進的A16製程,滿足AI與高端晶片需求。 這不僅強化美國本土製造能力,也為台灣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國際舞台,鞏固台美科技聯盟。蘋果承諾採購台積電在美生產的190億顆晶片,進一步凸顯這項投資的戰略價值。
川普於2025年8月宣布對進口晶片徵收100%關稅,但對已在美設廠的企業如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等提供豁免,目標是在迫使更多企業將生產線轉移至美國。 此政策雖覆蓋範圍小於市場預期,卻明確體現美國「去風險化」與遏制中國半導體崛起的意圖。《晶片法案》限制受資助企業10年內不得在中國等「受關注國家」擴建先進製程產能,凸顯其地緣政治意圖。台積電的投資選擇不僅是商業考量,更是在中美博弈中的戰略站隊,進一步緊密台美經濟關係。川普對台積電投資額的公開說法反覆,從3000億美元改口為2000億美元,再確認為1650億美元,顯示政策宣布中的不確定性。
美國《晶片法案》目標到2030年將美國先進晶片產量提升至全球20%以上,加速供應鏈本土化。台積電赴美設廠面臨勞工成本高昂、技術人才短缺及環境許可等挑戰。 台灣內部則擔憂產能外移可能削弱本土技術優勢與就業機會,甚至影響「矽盾」安全。專家警告,美國高昂的製造成本與政策不確定性,可能使企業投資承諾難以完全兌現。若台積電過度轉移產能,恐導致台灣產業空洞化,影響其全球半導體核心地位。
台灣企業的全球擴張有助分散地緣政治風險,但需謹慎平衡本土發展與國際布局。政府應加大投資本土研發,確保技術領先,並與日本、韓國等印太盟友合作,打造多元供應鏈,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台積電也需與美國政府持續協商,確保關稅豁免與補助條件的穩定性,同時加速在美建廠進度以符合AI時代需求。
這項投資不僅是台積電的商業決策,更是台美合作深化與美中競爭加劇的縮影。隨著川普關稅政策與供應鏈變動,台灣企業的靈活應對將決定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這項1650億美元的投資為全球晶片產業注入新動能,也讓台灣在AI與先進製程的浪潮中,持續扮演撼動全球科技格局的關鍵角色。
楊聰榮(新東向產業聯盟理事,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