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戰爆發80周年,中國各地正舉辦各式紀念活動,從電視劇到展覽,處處充斥「民族勝利」與「國恥記憶」的敘事,這個時候卻又傳出日本人在中國境內再度遇襲,本應提醒後人珍惜和平的紀念,在民族情緒的催化下,反而被扭曲成仇恨的出口。
過去十年,中國多次出現針對日本人的攻擊:汽車被砸、商店被毀,甚至校園裡的日籍學生也遭排擠,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結構性的後果,顯示當民族主義成為政權操作的工具,社會的不滿、經濟的壓力與內部矛盾,往往都能被轉嫁到「外部敵人」身上。
中國的統治者早已把抗戰記憶當成政治資本,要凝聚人心就高喊「勝利」,要轉移矛盾就放大「仇日」,這種做法讓民族主義成為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庫,更被用來壓制內部聲音,異議人士動輒被扣上「勾結外國勢力」,媒體與網路也在高壓下噤聲,令人擔心的是,當仇恨成了最方便的動員手段,社會的理性與多元就會一點一滴被掏空,最後留下的,只剩下情緒在主導。
作為台灣人,看到這些新聞時特別感慨,我們同樣背負著殖民與戰爭的記憶,但選擇的道路卻不同,在台灣,歷史記憶仍能被公開討論,雖然常有爭辯,卻因此多了反思的空間,我深深覺得,正因為有這樣的討論,歷史才可能成為理解的基礎,而不是被壟斷的政治武器。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習慣用情緒來處理問題,把複雜的矛盾簡化為「敵人就是某某國」,那麼我們同樣會失去理性討論的能力,當民族主義被操弄,最終犧牲的往往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自己的自由。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