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衝突以來,中國在中印實際控制線推動一系列戰略化的建設,試圖透過「灰色地帶」的基建手段改變區域現狀。西藏高原對中國而言不僅是「世界屋脊」,更是連結東亞與南亞的戰略樞紐;掌控這片高原意味著控制南亞河流源頭,掌握進出喜馬拉雅的陸路要道,也為中國提供宣傳「邊境振興」的話語資源。

中國在雅魯藏布江興建超大型水壩,以及在邊境地區建立所謂「小康村」、道路、鐵路、監控設施與軍事基地等,正是利用基礎建設同時服務發展與安全的目的,以軍民融合方式達成地緣戰略目標。這種策略介於和平與衝突之間,屬於典型的灰色地帶行動,對印度在水資源分配與邊境治理上施加長期壓力。

中國一方面運用發展敘事將西藏邊境工程正當化,另一方面透過安全話語塑造對印度的敵意與警戒。在這種軍民融合的治理框架下,巧妙地將「富民」與「固邊」結合起來,把基礎建設變成對鄰國施壓的地緣槓桿。

中國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規劃建造世界規模最大的水電開發計畫,工程包括五座梯級電站,總投資約1.2兆元人民幣,預計年發電量達3,000億度。如此龐大項目裝機容量將超過60吉瓦,約為三峽大壩的三倍。

由於工程鄰近中印有爭議的邊界地區,印度和孟加拉等下游國家對此深表憂慮。大壩一旦建成,賦予中國調控下游水流的能力,中國隨時可以將這些水流武器化,透過阻斷或改道來威懾下游國家。

中國則否認有意追求「水霸權」,聲稱不會以鄰國利益為代價謀求自身利益。然而,中國過去的行為記錄加劇了印度的不信任。2017年洞朗對峙和2020年加勒萬衝突期間,中國曾一度中止與印度分享雅魯藏布江汛期水文資料。

除了水資源領域,中國更大規模的灰色地帶行動體現在邊境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工程名義上屬民用發展,卻服務於戰略和軍事目的,體現軍民融合治理的特點。

早在2017年,中國西藏自治區宣布《邊境小康村建設規劃》,計劃在與印度、不丹、尼泊爾接壤的邊境一線興建628個小康村。然而,這些看似和平發展的鄉村實為戰略棋子。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分析,這些邊境村落多具有軍民兩用功能,是中國在喜馬拉雅地區進行灰色滲透的重要據點。

村內不僅有鋪裝道路、超市、學校和5G通信,還建有政府招待所、派出所甚至邊防哨所,一些村莊裝設了雷達圓頂和通信塔以執行監測任務。中國政府更動員大量人口內遷邊境,據報導已有超過25萬名藏族居民被安置。

這些新村民中不乏退伍軍人和民兵,他們在和平時期可扮演放牧邊民、巡邏協助的角色,一旦有事則充當解放軍的眼線和輔助力量。透過這樣的「兵民合一」,在實控線附近建立起常態化存在,既增加領土聲索的敘事,又令印度難以區分平民與軍事目標。

中國同時在實控線附近興建了大量地下掩體和監視設施,以備長期部署。例如,在拉達克班公湖(Pangong Tso)北岸的希瑞加普(Sirijap)地區,解放軍於2021至2022年間修築大型地下基地。

地下基地距離中國新建的一處小康村僅約十餘公里,兩者相互支援,構成軍民融合的生態體系。這意味中國已做好在高海拔地區長期駐軍的準備,並通過堅固設施提高部隊生存力,使印度即便在衝突中也難以迅速摧毀或奪回該地區。

同時,中國顯著強化電子監視與雷達網絡的部署。在漫長的3488公里中印邊界沿線,從西段的拉達克到東段的錫金,中方新設了多處雷達站和電子戰裝備。光是在新疆葉城(Yecheng)一處站點,就增設了JY-9、JY-26、HGR-105、JLC-88B型等4部雷達,以及相應的塔樓建築。

藏南錯那(Cuona)電子戰站建立了三座封閉式雷達圓頂,內含3部雷達和多棟支援建築;堆龍德慶(Qomo Dz)地區亦出現一個圓頂雷達站,安裝遠程預警能力強大的JY-24型雷達。

這些設施周邊往往伴隨小康村的興建,讓村民和民兵成為解放軍基地的「耳目」,在平時提供對印度一側動態的預警和情報蒐集,一旦戰時也可協助防空和導航干擾。

中國對上述一系列邊境作為的包裝,結合發展與安全的敘事,取得對印度的地緣優勢,不僅鞏固了自身「心臟地帶」的戰略縱深,也在「邊緣地帶」對印度形成了半包圍之勢。這些水壩、村落、公路與軍事設施彷彿現代版的長城,將中國的影響力釘入南亞次大陸的邊界。

 

然而,更深一層的影響在於,這些硬實力舉措伴隨著軟性的敘事與權力運作。中國成功地將發展議題安全化、將安全舉措發展化,在軍民融合的幌子下拓展了自身利益邊界,而不致引發傳統戰爭風險。這正是灰色地帶策略的精髓:以漸進且模糊的方式改變現狀,令對手難以作出有效反制。對印度而言,這構成了巨大的挑戰。水資源方面,除非中印能達成具法律約束力的流域協議,否則中國對雅魯藏布江的控制將長期讓印度處於被動。邊境治理方面,中國經營邊境社區與交通樞紐所形成的既成事實,更是印度在外交交涉中難以輕易扭轉的**地緣槓桿**。新德里未來除了加強自身基礎建設佈局、深化與美日澳等國的合作來牽制中國,別無他法。

 

展望未來,隨著雅魯藏布江超級水壩和川藏鐵路等陸續完工,中印之間**關於邊境與水資源的矛盾恐將日趨結構化且長期化**。這不僅是兩國雙邊的心結,更是「全球南方」地區在大國博弈中面臨的新課題:發展援助與基礎建設,當被用作地緣政治工具時,將如何重塑區域秩序?中國的模式或許為其他新興強權提供了一種範本,也為國際法與多邊機制的調適帶來了挑戰。我們從中可以明晰地看到地理與權力交織的影子——正如麥金德所言,誰控制了心臟地帶,誰就影響世界命運;但福柯會提醒我們,誰定義了心臟地帶,誰就掌握話語權。在中印博弈這盤大棋局中,中國正試圖既控制實體空間,又塑造認知空間,兩方面結合形成對印度的戰略優勢。這一現象值得國際社會持續關注與研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