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 DSA)自2022年通過、2024年全面生效以來,已成為全球關注的數位平台監管典範。這部立法被視為數位時代最具雄心的規範之一,目標是建立一個更安全、透明且公平的網路環境,同時對大型科技公司施加更高的社會責任。然而,在賦予用戶更多權利與加強平台問責的同時,DSA
也引發了關於言論自由、執法能力及地緣政治影響的重大爭議,成為全球數位治理過程中一個充滿希望與風險的試驗場。
DSA的核心設計以「線上非法即現實非法」為原則,透過分層監管架構,規範社群平台、線上市集、應用程式商店等資訊中介服務。其主要目標包括強化用戶保護機制、提高演算法與廣告運作的透明度、禁止對未成年人的定向廣告,以及要求平台快速處理非法內容與系統性風險。特別是針對每月活躍用戶超過4,500萬的「非常大型線上平台」(VLOPs),DSA設下更嚴格的審核與審計義務,並要求平台公開其風險評估與管理對策,展現出歐盟在數位治理上試圖取得全球話語權的戰略佈局。
執法方面,自DSA上路以來,歐盟對多個大型平台展開行動,包括對X(前Twitter)處理非法內容不力與廣告透明度不足的調查,對Meta在未成年保護與選舉風險方面的持續監督,以及對TikTok因其平台設計可能引發使用成癮的干預。這些案例不僅突顯DSA實際運作的強度與範圍,也促使平台開始重新調整其產品設計、推薦邏輯及用戶舉報機制。一些平台甚至選擇在全球統一執行DSA標準,以降低合規成本,進一步放大了歐盟的「布魯塞爾效應」。
然而,DSA也面臨來自多方面的挑戰。首先是對言論自由的爭議。DSA雖旨在打擊仇恨言論與假資訊,但由於「非法內容」的定義仍帶有模糊空間,引發部分人權組織與學界對過度審查的疑慮。其次,歐盟成員國在落實DSA方面進度不一,部分國家的數位服務協調員尚未到位或權限不足,導致執法效率不均。更進一步,DSA的執行也不免捲入地緣政治的拉鋸,特別是針對與美國資本有密切關係的平台(如X)進行的調查,已引來美方施壓的揣測,使其監管獨立性受到質疑。
除了內部挑戰外,DSA在全球層面的影響也值得關注。一方面,其制度設計已成為英國《線上安全法》、巴西《假新聞法案》等新興法規的重要參考;另一方面,其執法邏輯與模糊定義若被威權政體挪用,亦可能成為合理化資訊審查的工具,反而損及國際上對言論自由的最低保障。
展望未來,DSA預計將於2025年11月進行首次政策評估,這將是歐盟調整法規條文與監管實務的關鍵契機。屆時,是否能釐清模糊概念、強化執法一致性並化解外部政治干預,將決定DSA能否真正成為全球數位治理的典範,而非僅是一場未竟的實驗。
總體而言,歐盟數位服務法無疑為數位平台治理開啟了新的可能,也強化了公共利益在數位空間中的位置。但其成敗與啟示將取決於是否能在維護公共安全與保障個體自由之間,找到一條足夠清晰又兼具彈性的平衡路徑。在數位時代,這不僅是歐盟的課題,更是全球民主社會共同面對的艱鉅挑戰。
楊聰榮(ESG碳減量聯盟創會理事長,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