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外交家》雜誌撰文指出,台灣民防仍有不足,部分演習偏向表演,且過度依賴美援。這些觀察固然值得重視,但也不能忽略正在改變的現實。台灣社會正在學習如何面對風險、鍛鍊韌性,而這需要時間、需要實作,更需要全民參與。
今年「漢光41號」演習,是歷來時間最長、動員最多後備軍人的一次,不只是軍人單打獨鬥的操演,更首次整合「全民防衛動員」、「城鎮韌性」、「基礎設施防護」等跨部門演練。從縣市政府的緊急應變到社區避難動線的驗證,都是讓更多人加入這場「平時準備、戰時不亂」的過程。
我們不能期待每一場演習立刻達到完美,但不能因為還未成熟就說「沒有意義」。就像防火演練、地震演習,也許在外人眼中只是動作流程,但只有參與過的人才知道,那些流程能救命。在危機來臨時,誰能冷靜判斷、誰能迅速應變,關鍵往往不在硬體多強,而是平常有沒有訓練過、有沒有準備過。
外援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我們自己」的決心與準備。台灣正在打造的不只是軍事實力,更是一個能撐過震盪、能自我修復的社會。這樣的韌性,不靠口號堆疊,而是靠一次次實兵、實地、實時的磨練。質疑聲音可以幫助我們更進步,但也希望更多人看見:我們正在前進,從來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為了生存。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