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於7月31日簽署行政命令,針對多國實施修正後的「對等關稅」,台灣被列入暫時性20%稅率,明顯高於日本、韓國的15%。總統賴清德隨即召開記者會,強調這並非最終稅率,台美尚未完成總結會議,仍會爭取更有利條件。儘管政府展現了積極應對與談判意志,但此次事件也凸顯出台灣經貿體系的脆弱與對美依賴的風險。

首先,對等關稅本質上是一種懲罰性手段,用以修正美方所認定的貿易失衡。台灣雖與美國貿易密切,亦致力於擴展半導體與高科技合作,但在全球供應鏈再重組與地緣政治激烈的當下,單靠技術磋商與單點談判,恐難以抵擋整體戰略壓力。尤其,川普政府採取的是一種「先懲後談」的貿易談判邏輯,台灣應有更清醒的政治現實判斷與前置準備。

其次,特別條例編列930億元因應預算,固然能在短期內緩衝中小企業的壓力,但若無法有效導引產業升級與市場多元化,仍屬治標不治本。政府若僅將關稅視為外交或談判問題,未能同步強化對中小企業的結構性轉型與出口多角化政策,將使產業長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此外,台灣近年來雖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但對美出口仍高度集中在資通訊與電子零組件。如何利用此波壓力,轉化為與美談判整體經濟合作協議(如FTA)或加入區域經貿架構(如IPEF)的籌碼,才是台灣真正應該布局的大戰略。

最後,值得肯定的是,政府此次展現團隊合作與即時回應能力,尤其談判團隊與行政院密切配合,反映出台灣政治體制運作效率。然而,在國際貿易戰爭愈演愈烈的時代,真正的韌性不在於「快速止血」,而是能否「轉危為機」,建立更具自主性與多元韌性的經濟體系。

20%不是終點,更不該是下個困境的開始。政府除了續戰談判,更須重新審視台灣對外貿易政策的整體架構與風險因應機制,才能真正走出困局,立足世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