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去中化,台灣卻自毀信任資產
若有一個國家的人民熱愛台灣,對台灣文化與價值觀高度認同,但其政府卻親中,並明確支持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請問,作為台灣人,我們還願意提供技術、金援或其他形式的協助,幫助這些國家的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嗎?
這個看似假設性的問題,其實正反映出台灣當前在罷免案大規模失敗後,所面對的國際信任危機與戰略困境。
事實上,不論哪一個國家,內部本就存在三大主軸勢力:親中派、反中派,以及只重視本國利益的中立務實派。過去台灣在國際場域中聲音微弱,正是因為許多國家的親中派與本國利益派傾向支持中國,使台灣長期陷入孤立。
那麼,當國際社會開始推動去中化之際,台灣本應成為理想的合作夥伴。然而,當我們自己在民主機制上出現動搖,甚至出現大量選民對親中傾向的政客投下支持票時,國際社會會怎麼看?
在外界眼中,台灣人是否其實更傾向中國?是否已經不再堅守民主與主權?這些疑問將導致國際上原本反中、挺台的政治人物產生動搖,不再願意積極為台灣發聲。
即使部分台灣人堅稱自己投下反罷免票並非出於親中,但對國際媒體與外國政府而言,這樣的內部複雜脈絡往往無法清晰傳達。在缺乏明確抗中意志的選票結果下,台灣在國際上的形象,勢必會逐漸模糊與弱化。
這正是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的關鍵問題:台灣人是否真的了解,當我們讓親中政客持續掌權時,國際上可能對台灣逐步關上支持的大門?
台灣之所以能在近年贏得西方民主國家的支持,不只是因為地緣位置,更是因為我們展現了民主、自由與自我決定的價值。但當我們的選票結果反映出對這些價值的模糊態度時,國際自然會重新評估與台灣站在一起的風險與價值。
有些人可能會主張,藍白兩黨並非親中。然而,只要觀察中國官方媒體如央視、環球時報等平台的留言區,不難看出許多支持中國統一台灣的網民對藍白政黨的好感與期待,這些人的態度正是說明在他們眼中藍白是如何的親中。
若連這些事實都不願面對,仍堅持認為這是「抹紅」,那就只是在逃避現實。
世界正在去中化,對台灣的信任卻在同步下滑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正當美國、日本、歐洲等民主國家全面推動「去中化」戰略,積極尋求供應鏈重組與經濟安全夥伴,台灣原本應是首選之一。然而,內部政治僵局與民主機制失靈,正讓台灣逐步被邊緣化。
例如,美國與東南亞、印度、甚至拉丁美洲的新興民主國家間的合作日益加深;歐洲也轉向越南、墨西哥、波蘭等地尋找替代選項。這些國家未必制度優於台灣,但他們在執行政策與國際立場上展現了穩定性與可信度。
相對而言,若台灣在關鍵時刻傳遞出「傾中」、「政治動能不足」的訊號,將可能從過去的「戰略資產」,轉為「信任風險地區」。
西方各國雖希望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但他們不會為了一個內部矛盾重重、無法自我校正的國家,去正面對抗中國的報復與壓力。
當國際輿論開始質疑:「為什麼親中立委無法被罷免?」、「為什麼台灣的民意好像偏向接受中國?」這些裂痕就正在形成。
無論投票者是否有其他理由支持反罷免,國際社會關注的是整體趨勢與訊號,而不是個別理由。就如我們觀察中國時,也不會過度關注其中反共民眾的個體聲音一樣。
我們正在邁向二十年前的孤立台灣
回想二十年前,台灣在國際間幾乎沒有實質盟友,聲音微弱、處處受限。如今,當全世界展開對中政策轉型之際,台灣卻在民主實踐上做出令友邦錯愕的選擇,形同自毀外交信用。
正如文首提問:當一個政權敵對,卻掌控一個對台友善的人民,我們是否還願意援助?多數人或許會選擇觀望。
同理,當台灣內部有一半政客與大批選民對中國抱持友好或模糊態度時,國際間原本願意支持台灣自主、自由的政治人物,也可能選擇保持距離。
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從來不是無條件的。若我們無法展現制度自清能力、無法有效運用民主機制排除親中勢力,就等於削弱了我們「不想被統一」的說服力。
當我們期待國際盟友在中國壓力下繼續為台灣發聲,我們自己也必須以行動證明台灣值得支持。倘若我們讓支持中國立場的政客一再當選甚至無法罷免,國際上挺台的聲音勢必會出現動搖。
未來中國如何對待台灣,國際社會會開始重新衡量利害與代價。台灣,可能將再度走向孤立的老路。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