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的「大罷免」投票結果揭曉,24位國民黨立委全數過關,一票未倒,成為台灣政治史上罕見的罷免挫敗事件。面對這場「大槓龜」,民進黨與罷免團體勢必得進行一次深層反省:民意為何不買單?制度是否遭誤用?下一步應何去何從?
一、罷免制度的界線:公義工具不應淪為鬥爭武器
《憲法》賦予人民罷免公職的權利,目的在於「監督不適任者」,而非「報復異己者」。此次罷免案遍及北中南、幾無個別違法失職事證,多屬政黨對立衝突的延伸。選民自然會質疑:這是制度保障,還是政治操作?罷免若變成選後「第三輪投票」,不僅消耗社會信任,更將讓選民對制度冷感。
二、民意不支持的訊號:不是不怒,而是不認同
本次24席全數過關的結果,顯示出絕大多數選民並未支持這場罷免動員。不是因為社會沒有對國會表現的不滿,而是因為「罷免不等於改革」。罷免成為政治情緒的出口,但人民更在意實質改變——立法品質、生活經濟、司法改革、居住正義。罷免未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掩蓋更迫切的改革議題。
三、民進黨與罷免團體的反省:情緒動員有其限度
從政黨角度觀察,民進黨支持的這場群眾罷免運動,雖然有其「組織動員能量」,卻在主流民意面前潰不成軍。賴總統上任後接連面對國會改革挫敗,內外交逼,的確易燃起基層憤怒,但若僅停留在「仇恨輸出」與「罷免報復」,只會消耗黨的執政正當性與民眾信任。
四、下一步的民主正道:大和解、大改革、大責任
如游盈隆所言,台灣政治不能永遠停留在對立與報復的循環中,罷免不是終點,而是一次全民對「對立政治」說不的公投。未來的台灣應回歸「大和解、大聯合、大改革」的正軌。
-
執政黨應放下動員情緒,聚焦施政改革與民生困境;
-
在野黨不應僥倖得利,而應從中吸取教訓,避免自滿;
-
全民社會應珍惜民主制度的價值,不讓制度變成操弄工具。
結語:
政治的高度,不在於能否打倒對手,而在於能否解決問題。此次罷免失利,不應成為「誰輸誰贏」的比賽,而應是全民重新思考「我們該用什麼方式前進」的契機。用選票改革制度,用制度保障公平,才是民主最值得驕傲的樣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