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今中外歷史,常有一深刻感慨盤旋心頭,那便是:一個國家的滅亡,其根本原因往往並非來自強大的外敵或無孔不入的間諜,而是源於其內部的分裂與體制的崩壞。那些所謂的內奸與外患,更多時候只是加速其敗亡的催化劑。
誠如《馬太福音》所言:「凡一國自相分爭,就成為荒場;一家自相分爭,就必敗落。」這句話不僅是宗教智慧,更是對國族興亡鐵律的精準描述。
一個強盛的國家,如同一個健康的肌體,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即是內部的凝聚力與制度的有效性。一旦這個系統失靈,國家便會將巨大的能量消耗於無盡的「內耗」之中。宮廷內的派系鬥爭、中央與地方的權力拉扯、社會階級的尖銳對立,這些都會讓國家陷入癱瘓,無法一致應對挑戰。與此同時,當財政因豪強避稅而枯竭、官僚因貪腐而失能、軍隊因欠餉而失控時,整個國家的骨架便已然腐朽。
此時,任何外部的打擊或內部的叛變,都顯得格外致命。
我們回望明末,李自成的大順軍早已讓大明王朝烽火連天,朝廷的財政與官僚體系也已瀕臨崩潰。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固然是歷史的關鍵轉折點,但他更像是在一個早已倒下的巨人身上,推了最後一把。倘若明朝內部團結、國庫充盈,吳三桂又豈有撼動國本的機會?
放眼世界,西羅馬帝國的覆滅同樣如此。在其被「蠻族」攻陷前,早已歷經了數百年的內戰、經濟危機與階級矛盾。所謂的「蠻族入侵」,更像是壓垮一頭早已病入膏肓的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斷警示我們,最堅固的堡壘,永遠是從內部被攻破的。一個國家真正的護城河,不在於高牆厚壘,而在於全體國民的向心力、政治制度的清明與社會的公平正義。當我們憂心於外部挑戰時,或許更應反思,我們內部是否團結?我們的體制是否依然健康?
這才是攸關一個共同體能否長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