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總統府針對媒體TVBS報導「台南災民陳情『手機沒訊號』!賴清德竟回:郭國文的可以啊」發出聲明,當中指責TVBS誣稱總統於勘災時未正面回應災民陳情,痛斥此乃斷章取義、充滿惡意的報導,表達遺憾之意。隨後,當事人郭國文委員亦跟進譴責,呼籲台灣媒體不要變成造謠中心。
但……總統啊!您是第一天當台灣政治人物嗎?是誤入叢林的政治小白嗎?否則,「造謠抹黑」這種媒體日常,怎麼會顯得如此大驚小怪呢?還特別發文指導,是想將TVBS也打得跟已關台的中天相仿麼?

跳脫出藍綠白的顏色窠臼,捫心自問,造謠抹黑的報導,還少嗎?
這些報導,資訊與內容或許正確無誤,但戲劇演繹手法就是這麼神奇,只要特別的聚焦在其欲醜化的點,抑或是利用三連播的催眠式剪輯,就會帶給閱聽大眾強化的印象,其目的也就達致了。
就以總統府嚴正澄清的此案為例,的確,審視整段對話,重點確實在強調中華電信的訊號OK,其他電信業者的收訊則付之闕如,希冀政府可以儘速督導改善。但獨獨將總統那一句「郭國文的可以啊!」特別點出來,對比災民的無助呼喚,就顯得何不食肉糜,一整個看起來就像個昏君,從關心民瘼到不知民間疾苦,箇中的差距,實在是天差地遠,無怪乎總統府如此跳腳。

然而,賴總統啊!將心比心,您有稍稍去看過「三民自」所製播的新聞麼?諸如此類的報導,根本不勝枚舉,隨便舉幾個經典的案例。

*當年馬英九勘災,災民苦問:「見你一面怎麼那麼難」,馬回覆:「你這不是見到了嗎?」這話當時被評為冷血之至,迄今還持續的被友綠媒體不時拿出來複習,但回歸原意與當時情境,真有那麼十惡不赦。
*2010年的國道三號邊坡崩塌事故,馬英九到達現場勘災,看著眼前的慘狀,說了一句:「感覺毛毛的!」就是這一句,之後不知被做了多少惡搞宣傳,但究其原意,或只不過是在說此等事故很罕見而已,有需要如此放大檢視麼?
*最經典的,莫過於八八風災,行政院秘書長薛香川一句「父親節吃個飯,過分嗎?」,經媒體的渲染抨擊,非但丟了烏紗帽,也讓馬政府的民意支持度掉落谷底。但端看之後的各個災難時刻,儘管政治人物們因該案皆謹記於心,不敢怠慢居多,然這回不是也有首長在災請慘重的時刻,還在暢遊北歐的麼?怎麼這時特定顏色的譴責聲浪又消弭了呢?
諸此醜化渲染的案例,其實根本不用我列舉,打開三民自,幾乎每一則都有相仿的操作,尤其在大罷免打得火熱的當下,尤其如此。倘若按總統的標準,一遇到看不順眼的報導就發新聞稿,那麼,恐怕總統府可能得特別闢立專責單位來應付了吧!

身為蔡賴之爭的賴支持者,曾經為了那一句「請總統的網軍,停止對我的攻擊」而心疼,即便其後在政治立場上有所不同,但在賴總統上任後,還是衷心的企盼其能夠以「網軍受害者」的過來人身分,將心比心,致力還給台灣一個乾淨的閱聽空間。
奈何,事與願違,正所謂「換了位子換腦袋」,坐上了至尊之位,享受著無上的權力,宛若魔戒一般,就再也戒不掉了,更奢談甚麼改革了。如今甚或只是看著媒體的剪輯報導,認為有斷章取義之嫌,就逕自發文譴責,這款容不下一點批判的雞腸鳥肚,要高談闊論能帶給台灣甚麼樣的嶄新氣象,省省吧!

最後,不吝惜的給總統與立委諸公們一個忠告,「人民想要的,是個願意停下來接受攔路陳情的明君,而非能言善道的辯士」。勘災政治學,貴在傾聽災民的心聲,至於實際的問題解決,那都是之後尚需協調資源配置的事。換言之,根本不需要在第一時間,講些「屋頂要自己爬」、「國民不能進民宅」、「郭國文手機有訊號」這種澆災民冷水的話。只要將大家的心聲記錄下來,回去分由權責單位研究儘速執行,真正有做事的,人們終究還是會看得見。
當然,那種不是真心來勘災,單純只是來擺拍卡位的政客(還刻意將政敵切掉),就另當別論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