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罕見由西側逼近,並直撲中部地區登陸,這樣的現象過去數十年來幾乎未見。當許多民眾仍將注意力集中在東部與南部,這場深夜來襲的風雨,卻狠狠提醒台灣——極端氣候已不再只是科學詞彙,而是身邊即時上演的現實挑戰。
氣象專家指出,颱風「偏西走」、「西部登陸」並非首次,但強度、中部首登陸加上暴風圈籠罩西半部,形成明顯對比。西部城市基礎設施密集、人口稠密,若無法即時預警與有效應變,風災造成的損害將更難以承受。
值得注意的是,颱風警報發布後,部分縣市迅速宣布停班停課,但北部都會區卻選擇「照常上班上課」,形成防災資訊落差與公眾困惑。每一次自然災害,都是對地方政府決策機制與民眾防災意識的考驗。
此次丹娜絲颱風也揭示了地方差異下的防災脆弱點:澎湖風速驚人、雲嘉南沿海陣風頻傳、山區雨勢猛烈,不少民眾臨時搶救門窗、沙包加固。這種「事到臨頭才準備」的現象,仍是台灣社會的集體弱點。
媒體觀察指出,面對颱風行徑不穩與氣候變遷趨勢,台灣的防災策略需加快升級,包括區域化預警系統、分級停課機制、離島與偏鄉基礎韌性補強,以及更透明一致的災情通報平台。
颱風不會等人,天氣不講情面。唯有在平時建立起更健全的資訊傳遞網與行動應變能力,台灣才能從「風來了才怕」的心理,走向真正防災自主的社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