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說過每十年就是黃金十年,難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它出自元末高明的《琵琶記》。意指古人經過多年苦讀,只要一旦高中狀元,便能名成利就,無人不識。放諸現代社會,指的是經過多年的努力而取得成功,也可一舉成名。
又「台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 」,台上表演的時間只有一分鐘,但為了台上這短短一分鐘的表演,需要付出十年或以上的努力,以此來形容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無論參加考試或奧運會比賽都需要付出刻苦的努力。
在歷史上每隔百年,就會有特別重大、特別與教會有關的事情發生嗎?而且,正是落在如今的「20年代」。
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宗教改革;17世紀20年代,大量清教徒從英格蘭移居北美,成為新舊大陸的重要分野,同一時期基督信仰(含天主教)隨荷蘭與西班牙的擴張,首次傳到台灣。
「台灣農民組合」運動在90週年,文化部特於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舉辦「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和台灣農民的革命之旅」回顧展,緬懷簡吉對這塊土地的貢獻。
大眾教育基金會預定於5月20日-11月30日在高雄市立史博物館舉行牛背上的鬥士-簡吉與鳳山農民組合百週紀念特展。
很少人知道,這個出自鳳山國小的鄉村教師簡吉,竟是捲起日治時期,台灣農民運動的領袖。在三百萬人口的當時,敢於參加他組織的「農民組合」成為會員,和殖民政府公開對抗的農民,竟有兩萬四千人,占了約百分之一,這還不包括周邊的支持者。他是殖民政府最害怕又最尊重的民眾領袖。
1941 年底簡吉出獄的時候, 已是 38 歲。這一次的牢獄之災,足足坐了十年,一天也不少。從 1926 年投身農民運動,他的青春歲月,有 3 分之 2 以上在獄中度過。
適逢今年鳳山農民組合百週年,農民先鋒簡吉。以下兩位學者的看法。
蔡石山認為,簡吉的貢獻在台灣歷史代表的意義,不只限於農民運動,更代表了爭取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的歷程。他說,「對於台灣現在的自由,和農民應獲得的權益,簡吉是先鋒(pioneer)。簡吉提醒了農民,「儘管我只是個小小的農夫,我們也有應得的權利。」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簡吉帶領台灣農民起身反抗剝削,鼓勵現在的青年也應挺身追求社會公平正義。」 他受過教育,是台灣早期的知識份子,卻關心周圍發生的不正義,挺身領導農民抗議,是台灣歷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大學生做為社會良知的堡壘,更應該以他的精神為榜樣,除更瞭解台灣歷史,一起來讓台灣社會更完整。
筆者認為在台灣農民運動史,對台灣農民有很大的貢獻是簡吉無人可以取代的。簡吉更是留給我們台灣歷史的啟示。
農民組合百週年後,筆者從認識簡吉到推動他的歷史近16年
的淺見:
除了長期的與學校合作外,以鳳山國小及高雄市立史博物館的走讀到高雄市的學校。可以與長老教會的教會、神學院合作。
因為長老教會比較注重以台灣為中心,並以本土、公義、信心、盼望、愛心、和平、平安……等。在各地教會培育像簡吉的人才。因神學院還有在撰寫論文,又聖經阿摩司書和彌迦書為農民先知。
若神學院沒有在撰寫論文的話?可以撰寫期刊,因一位學者要出書前都會先投稿在期刊,才會出書的。
適逢今年鳳山農民組合百週年,台灣農民運動史,是與簡吉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文/貝洛雅人(大眾教育基金會榮譽顧問 台灣長老教會退休牧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