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美國眾議院通過《臺灣保證實施法案》與《臺灣國際團結法案》,再度強化對臺支持。不同於過往的外交聲明或象徵性議案,這兩項法案具有高度「制度化」與「對抗性」,反映出美國對臺政策的轉變已從戰略模糊走向語言清晰,並將支持臺灣的立場納入法律框架。

《臺灣保證實施法案》要求國務院定期檢視並更新對臺交往準則,鬆動美國長年自我設限的交往紅線,實質鬆綁臺美官方互動的層級與方式;另一邊,《臺灣國際團結法案》則針對中國長期打壓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行徑提出明確反制,明言支持臺灣參與不涉及主權的國際組織,例如WHO與ICAO,直接挑戰中方對一中原則的延伸詮釋。

這兩部法案的意義並不止於挺臺,更是在進行一場制度性話語戰。它們為美國提供未來在國際場域更有力辯護臺灣參與的正當性,也為其他民主國家效仿提供立法樣板。面對中國愈發強勢的敘事擴張,臺灣不僅需要軍事嚇阻,更需要國際法理與規則體系的護航。

當世界越來越理解臺灣的重要性,真正值得注意的不是支持的聲量有多大,而是這些支持是否開始「落地」。這次法案的通過,或許無法立即改變現實,但它代表著,在地緣政治激化的時代,法律與制度也成為保衛臺灣的一種戰略武器

(作者為速食店員工)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