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民主制度中,罷免原本是一項保障人民權利的重要機制。然而,這項制度正逐漸被轉化為政治操作的工具,成為不同陣營之間角力與報復的手段,這樣的現象令人憂心。

近期的罷免行動呈現出前所未見的對抗態勢,例如綠營發動罷免國民黨立委傅崐萁,藍營則展開針對民進黨立委沈伯洋、王定宇等人的連署反制。儘管每一案都有其動員理由,卻讓人感受到罷免制度正在成為政黨之間互相削弱對方勢力的工具,而非真正針對民意代表表現的監督。

當罷免成為政治動員的慣例,它所消耗的不只是選舉資源,更是整個社會的信任與耐性。一次次的「你罷我、我罷你」,最終導致民眾對體制的倦怠,讓罷免制度逐漸失去其應有的公共性與嚴肅性。

罷免本該立基於「重大失職」與「明確不適任」,而非基於政黨立場或特定法案立場。當其被簡化為政治快閃審判與立場清算的工具時,真正被犧牲的是民主品質與社會信任。

我們需要思考:當政黨將罷免視為一種選後反制與動員的手段時,人民是否也正在被拖入一場無止境的政治攻防?若這樣的操作成為常態,政策辯論與民生關注將逐漸被邊緣化。

民主需要制衡,但更需要節制。社會資源有限,應該投注在改善生活、促進公共福祉上,而非作為政治攻防的工具。若我們無法走出這種「為罷而罷」的循環,那真正被罷免的,恐怕是我們對未來的信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