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政府上任以來,因著國會朝小野大之故,始終呈現焦土戰般的僵局,在野陣營總認為掌握國會多數應可有更大的作為,甚或僭越到過往屬於行政權的範疇,也在所不惜。而執政黨在痛失多數議席之後,往昔對國會改革所懷抱的鴻鵠之志,也轉趨保守,一心只想著回到草創時期,藉由裡應外合的戰鬥模式,挾青鳥來圍事以令在野妥協。
就在這樣的對衝狀態下,僵局焉然形成,該怎麼解?罷免韓國瑜?喝大和解咖啡?召開國是會議?解方或有萬千,但倘若無法掌握「釋權」的原則,讓憲政結構回歸到憲法所規範的「雙首長制」精神,一切……都只會是徒勞。
我們不妨回顧台灣的民主演進史,賴總統目前所遭遇的困境,並非僅見,過往在李登輝與陳水扁兩位前總統任內,都曾面臨類似的難題,迎刃而解的過程,難免存在著政治算計,唯相同的是,他們都願意透過「釋權」的方式,達致朝野間的和諧,儘管只是短暫,但怎麼樣也比現在每天喊打喊罷的對峙,要強得多。以下,筆者就略寫這兩段民主史實吧!
1990年,李登輝前總統甫接任總統之際,身陷內憂外患的困局,黨內有以蔣宋美齡為首的夫人派舊勢力(也就是日後所謂的「非主流派」),外則有萌芽中的民進黨步步進逼。在那個「以黨領政」的威權時代,手中沒有軍權,這總統根本白搭。基此,為了釋兵權,李前總統不顧本土派的反對,逕自提名參謀總長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目的除了向黨內舊勢力表達效忠之意,也是為了將郝拉出軍系,逐入讓軍隊可以回歸國家化。之後的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了,李透過與民進黨的相互呼應,舉著反對軍人干政的大旗,最終讓郝柏村黯然下台,就此除去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這段歷史,被譽為是李登輝前總統政治謀劃的經典之作,也是台灣卸除威權、邁向全面民主化,堪稱是最重要的關鍵時刻。成功的要訣何在,就是「釋權」,懂得將權力下放給政敵,再透過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過程中或免不了有那麼點運氣成分,但顯然這結果是甜美的。
繼而,當2000年陳水扁前總統完成台灣首次的政黨輪替,一時間百廢待舉,到處都潛藏著威權幽靈的遺毒,加上國會多數席次掌握在國民黨手中,朝小野大的格局,讓他突發奇想的,選擇了國民黨籍的唐飛擔任行政院長。這著棋,下得讓國民黨著實不知所措,畢竟是自己人、又是出身傳統基本盤的軍系,即便想要「逢扁必反」,都會有所顧忌,因而也換來了短暫的朝野和諧。其後在面臨藍綠核四僵局難解,或也是阿扁總統羽翼漸豐,以一句「絆腳石終於移開」,批准了唐飛的辭呈。
如今回想起來,當年阿扁作出任命國民黨籍人士出任閣揆(而且還是軍人),絕對也遭受到黨內不小的阻力,畢竟,同志們拚了命實現政黨輪替,最重要的位子,居然不給自己人玩,根本大逆不道。然阿扁依循李前總統的謀略,懂得了「釋權」政局穩定的道理,現下看來,還是值得肯定的。試想,倘若台灣首度政黨輪替之初,復以國會還是在野的國民黨掌控絕對多數,如果提名個綠友友、乃至台獨意識型態顯明的人選,恐怕抗爭的力度,要更甚當前吧!
基此,從以上兩個事例,都可清楚的體認到,在我國的憲政制度下,只要懂得服膺「雙首長」制,結果往往都是甜美的。又總統也不必擔憂自身權力就此被稀釋,因為當中顯然存在著相當政治操作的空間,諸如郝柏村與唐飛等,其實某種程度都是期欲除之而後快的人選,只須透過短暫的釋權,就能達到一石二鳥的功效,何樂而不為呢?
放眼時局,目前處於鬱鬱不得志、但卻仍有一定實力爭大位的人選,在國民黨、乃至於民眾黨內,找不到嗎?閣揆的位子,終究還是很甜的,只要懂得善用,據此製造在野勢力鷹鴿派之間的矛盾,消弭鷹派焦土作戰的氣焰,也許要拿到穩定的多數還是不易,但藉由議題結合的合縱連橫,絕對是可以期待的。
一切,就端看賴總統願不願意「釋權」了,一念之間阿!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