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能源政策推動「非核家園」,核能發電比例逐年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火力發電。然而,這種取代方式並非毫無代價。火力發電依賴燃煤與天然氣,雖然短期內能滿足電力需求,但不可避免帶來空氣污染的問題。這一項政策選擇的隱形代價,最終卻是落在每一個台灣人的「肺」上。
以中南部地區為例,當地火力發電廠集中,空氣污染問題特別嚴重。根據衛福部和環保團體的研究,暴露在高濃度PM2.5的空氣中,會顯著提高居民的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與肺癌發生率上升有直接關聯。中南部居民在每年的秋冬空污季,不得不面對霧霾籠罩、空氣質量差的窘境,連日常出門活動都成為健康隱憂。當核能不再被視為可行選項,火力發電所產生的空污問題就成了廢核政策的「隱形成本」。這項政策的代價,不僅是眼前的電力調度問題,還有整體空氣品質惡化帶來的健康負擔。
然而,面對這種情況,是否還有其他選擇?國際上不少國家選擇「核能+再生能源」的路徑,即在維持核能基載的同時,逐步增加風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比例,減少對火力發電的依賴,達到減碳與穩定供電的平衡。這種模式在台灣的可行性也引發廣泛討論,支持者認為,核能應作為過渡性能源,期間也可以尋找更好的方式來降低核能發電的風險,長期宣導並承諾不會有意外發生,提高大眾對核能發電的認同,而非一刀切除。
在減碳需求和能源穩定供應的雙重壓力下,台灣的能源選擇正走在關鍵的十字路口。核能發電並非零污染、零風險,但廢核更並不是簡單的「環保」或「安全」的決定,而是需要考量健康、空污與能源永續的多方權衡。當火力發電成為填補核能空缺的主力,我們的「肺」似乎成了為電力供應付出的代價。
我們應該問問自己:為了追求「非核家園」,是否願意用健康作為代價?還是我們已經找到更平衡的能源政策,兼顧穩定供電、環保與民眾健康?在政策考量上更謹慎,減少火力發電的依賴,以及讓每個人都能呼吸到更乾淨的空氣和美麗的家園。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