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奧本海默(Joshua Oppenheimer)博士是一位美國電影導演,他的電影創作曾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更一舉拿下十數個重要電影獎項。約書亞·奧本海默博士直接點出「所有偉大的紀錄片作品,一定都具有『產生改變』的力量。」

 

  電影紀錄片就是說故事的影像敘事,為真實故事或現象的表現,掌握外在的現實,對於現實創造性的處理(A creative treatment of reality)。電影紀錄片可以是詩意性的,就是抽象的表達,以抒情、暗喻、華麗的影音,也能包含專業知識、歷史故事的解說式電影,更能是觀察式、不干擾事件的發生,客觀的紀錄式電影。而電影紀錄片的力量能更跨國界、跨民族、跨語言的關鍵因素、在於如何讓電影有真正的「故事感」,而故事感本質來源不是技術/技巧. 是「情感」,所謂技術/技巧只是輔助,正如音樂的本質是「情感」、文學的本質是「情感」、電影的本質是情感,音樂、文學、電影是人所創作的,而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這也是為什麼動人的電影是可以跨越時空,感動不同世代的人的教育原理,而人類藝術成就的八大藝術為繪畫、 雕塑、建築、音樂、 文學、 舞蹈、戲劇、電影,電影之所以為全球所注目,是電影能集合了前七種藝術的特質,在於電影是能綜合人類藝術上述七項偉大成就的第八藝術,總之,電影紀錄片是人類藝術在批判性、創造性自由的文明之教育展現。

  台灣的魏德聖導演懂得運用電影創作找回「台灣主體性」,也用行動拍攝讓世界看見「台灣原民主體性」的《賽德克巴萊》,到2020年推動拍攝《台灣三部曲》電影,以1624年大航海時代背景拍攝400年系列歷史電影,五部電影包括2024年《首部曲:火焚之軀》、2025年《二部曲:鯨骨之海》、2026年《三部曲:應許之地》,主角分別設定西拉雅族獵人、漢人海盜、荷蘭傳教士;以及2024年紀錄片《尋找福爾摩沙》、2024年動畫片《達娜米》。

  值得一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劉影梅深耕台灣宜蘭南澳鄉三十多年,在台灣長期推動「部落之星」大學社會責任深耕型計畫,以「文化敏感力」教育為前提,不破壞泰雅gaga文化照護為執行原則,正以電影紀錄片的形式來做台灣泰雅族勇敢文化新定義,覺察身體發出疼痛的警訊並及時發現病情,及早讓醫師進行專業治療,才是真勇敢。藉著學習覺察、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訴說痛苦、改善健康,是恢復泰雅族病友自主與尊嚴的「勇敢」的新詮釋,並將以此台灣電影紀錄片參加國際影展。

  台灣這個民主國家有上天恩賜的水源,滾滾濁水陽光下閃著銀光,有多元文化有原住民,奔流河川,灌注遼闊田地,養育台灣這個國家的世代子民,這是是島嶼民主國家的生存血脈,面對中國中共在國際持續霸凌壓迫台灣國家,我們台灣人可鬥陣用電影創作找回「台灣主體性」,看見「原民主體性」可以從困難荊棘中,不畏不懼,長出一股野生巨大的台灣力量,對全球傳出台灣這個民主國家人民的勇敢與愛,對世界產生正向改變。

文.張天泰(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