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期發布的懲治「臺獨」頑固分子的「22條意見」,引發了國際關注;該法案規定對涉及「分裂國家」者可進行「缺席審判」,最重可判死刑,此舉在臺灣、國際企業界和法律界引發強烈反應,本文將觀察並分析該法案的影響層面,分別從外國企業在華運營、臺灣員工的處境、兩岸關係及國際反應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外國企業在華運營的法律風險

中國發布的「22條意見」對外國企業在華運營構成了新的法律風險,根據路透社報導,許多跨國企業正在評估其臺灣員工面臨的法律風險,這些企業擔心即使是無害的社交媒體發言或在臺灣選舉中的投票行為,都可能被解讀為「臺獨」活動進而面臨法律制裁,這些不確定性增加了外企在「中」運營的難度,使得外企不得不考慮調離臺灣員工,甚至重新評估其在中國的業務布局。

臺灣員工的安全與處境

「22條意見」對於在中國工作的臺灣員工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據我國政府的調查顯示,截至2022年底約有17萬7000名國人在中國工作,這些人恐面臨被指控「臺獨」的風險,隨著新規的實施許多臺籍員工不得不重新考慮其在中國的職業生涯,一些企業已經為臺灣員工提供了離開中國的方案,這不僅影響了個人的職業發展,也對企業的正常運營造成了干擾。

兩岸關係的進一步惡化

「22條意見」的發布無疑是加劇了兩岸關係的緊張關係,賴總統表示,該法案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幾乎所有臺灣人都有可能受到波及,這引發了臺灣民眾的強烈不安,並進一步削弱了兩岸之間的互信。中國通過法律手段打壓臺灣,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激化臺灣民眾的反感情緒,使兩岸關係更加複雜化和敵對化。

國際社會的反應和應對

中國的「22條意見」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譴責,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宋文笛指出,該法案迫使外企在中國的運營陷入困境,甚至不得不完全退出中國市場,這將削弱中國吸引外資的能力,並對其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國際社會也將對中國人權問題的譴責,呼籲各國政府採取措施保護其在「中」發展之公民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結論

中國發布的「22條意見」對臺灣、外國企業和國際社會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外國企業不得不重新評估其在中國的法律風險,臺灣員工也面臨新的安全隱患,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中共此法不僅無助於解決兩岸問題,反而引發更多的國際矛盾和衝突,國際社會需要團結一致,共同應對中國的擴張行為,以維護全球的和平與穩定。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