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與日本間的跨國詐騙問題逐漸凸顯,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台灣「車手」遠赴輸出日本參與詐騙活動。說明詐騙犯罪國際跨境的複雜性,也凸顯了台日兩地法律執行與量刑標準之間的國際差異。最近,一件以陳姓男子為首的跨國詐騙案件因日本法院迅速且重判而引起台灣社會及司法界的高度關注與議論。

        該詐騙集團主要針對日本的退休老人,利用偽造的檢警身份誘騙被害人交出現金及銀行卡等貴重物品。台灣來的車手實際到場向被害日本老人取款等行為,不僅對被害人的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也侵蝕了台灣與日本社會的信任基礎。

        在日本,對於詐騙案件的審理極為嚴格和迅速。從去年七月至今年一月,共有五名台籍車手在日本落網,其中一人已被判處三年八月的刑罰,其餘四人亦在羈押中等待審判結果。相較之下,台灣的量刑標準顯得較為寬鬆。根據台灣過往的量刑趨勢及相關判例,即使是犯罪事實明確參與詐騙行為,初犯且認罪的情況下,量刑可能僅在一年八月至最多二年六月之間。

        日本對於上述詐騙行為的嚴格處罰及快速法律反應,不僅是對犯罪行為的懲罰,也是對公共秩序和法治的維護,展現了對於治安的嚴肅態度及保護公民權益的決心。相對地,台灣雖有相對完善的法律制度,但在實際操作中,對於詐騙等犯罪行為的懲治顯得不夠嚴厲,這可能使得台灣成為詐騙集團犯罪集團的首選目標之一。

        因此,台灣亟需參考日本等國的經驗,從提升法律執行的效率、加重量刑到增強公眾對於詐騙認知的教育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建立更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加強對國際犯罪活動的情報收集與分析,並嚴格執行法律,對犯罪行為給予足夠的懲罰至關重要。

        在長程策略上應持續建構全民數位安全素養教育工作;短期目標則應加大力度在社會各層面普及相關防詐資訊,尤其是針對高風險群體如老年人,提高他們對詐騙手法的識別能力,由長、短程策略雙管齊下,從而在根本上降低詐騙案件的發生。

        面對詐騙案件的激增與詐騙手法的持續演變,台灣正面臨嚴峻的挑戰。根據民調顯示,近八成的民眾對於詐騙案件的處理表示極度不滿,提升打詐效能不僅需要加強法律的執行力度,還需要全面檢視相關法規,使其能更有效地應對新出現的詐騙方式,行政團隊各部門間更應鄙棄機關本位主義,包括國內司法、金融、電信監管部門等資源均須有效整合,同時也需要與國際執法機構積極進行合作,期有效打擊跨境詐騙犯罪活動。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