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老年人多,詐騙案比例高,曾有70多歲阿嬤被詐騙光積蓄,到農藥行買農藥想輕生,類似詐騙致死案件不勝枚舉,而近日,聽聞朋友的失智父親身陷女詐騙者的控制而暈船,其失智父親帳戶為子女給的養老金,卻被女詐騙犯盜領一空,後經追查報警,此詐騙犯被警方抓獲也被起訴,但失智父親仍要把詐騙女帶到家中房間,顯然已無判斷能力,但其部分子女卻活在自己世界,要缺德置身事外,部分子女愚孝說尊重失智父親的選擇,難道看其失智父親被詐騙光錢後,在路邊無助痛哭的慘劇才是孝順?
現已經是21世紀,迂腐愚孝現象也帶來許多社會問題,人要孝順,但不要允許自己愚孝,孝順不是不顧一切、捨棄自身需求去滿足父母所有合理或更甚是不合理的期待與要求,特別是在父母失智已失去判斷能力之情境,而孝的概念也需要與時俱進,而不是食古不化,時下仍有部分父母認為任何事情只要不順父母的意願,就任意負向標籤不受其控制的孩子傷天害理、就是不孝,然而,愚孝就像生病卻沒有病識感,百般順從只是「愚孝」!孝順並非是滿足父母的所有要求,真正的孝是需要有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
孔子從沒教導人去做愚孝的錯誤行為,根據《韓詩外傳》卷八記載,曾子有過,曾晢引杖擊之,仆地,有間,乃蘇,起曰:「先生得無病乎?」魯人賢曾子,以告夫子。夫子告門人:「參來,〔勿內也。」曾參自以無罪,使人謝孔子,孔子曰:「汝不聞:昔者、舜為人子乎?小箠則待笞,大杖則逃。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今汝委身以待暴怒,拱立不去,殺身以陷父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王者之民〔也,殺王者之民〕,其罪何如?」《詩》曰:「優哉柔哉!亦是戾矣!」又曰:「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上述文意是孔子的學生曾參是著名的孝子。有一天,曾參有了過失――鋤草時,誤傷了苗,他的父親曾皙就拿著棍子打他。但曾參沒有逃走,站著挨打,結果被打休克了,過一會兒才漸漸甦醒過來。曾參剛醒過來,就問父親:「您受傷了沒有?」魯國人都讚揚曾參是個孝子。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以後告訴守門的弟子:「曾參來,不要讓他進門!」,曾參自以為沒有做錯什麼事,就讓別人問孔子是什麼原因。孔子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舜的事嗎?舜作兒子時,父親用小棒打他,他就站著不動;父親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親要找他幹活時,他總在父親身邊;父親想殺他時,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他。現在曾參在父親盛怒的時候,也不逃走,任父親用大棒打,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殺害,難道還不是罪過嗎?」
行文至此,教育哲學家歐陽教博士,曾提出道德教育的實施必須根據普遍原則、程序原則、恕道原則、對等原則、公平原則、自由原則、自律原則等,不啻為建立理性道德判斷的原理原則,愚孝不是真孝,什麼是真孝、什麼是假孝,筆者認為可運用歐陽教博士的理性道德判斷之原理原則,做為判斷依據,也提供給台灣社會大眾參考使用之。
文.張天泰 (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