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八年級選民,2024年總統大選,年輕人關心著哪些重要議題?我們又期待候選人能提出哪些相應政策?這些將成為影響我們投票的關鍵性因素。
第一:薪資問題。
過去,我們期待政府能提高年輕人的薪資,以確保我們進入職場後能夠獲得穩定的收入,維持生計、儲蓄,甚至考慮買房。然而,一旦走出校門,將發現薪資問題並非政府可解決的。
政府對薪資問題的政策主要集中在提高最低工資,這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和初入職場的人有所幫助。然而,對於那些已經領取高於最低工資的選民,提高最低工資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對經濟環境產生其他影響。
對某些選民而言,提高最低工資是一種補償,是為彌補那些較為弱勢,因為教育和社會機會不平等,被迫無法選擇的人,使其有辦法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然而,事實上,討論薪資是否足夠與合理,以及勞動投入是否相等,多數情況下取決於個人的學歷和其是否具備其他專長。這些問題多數取決於青年的個人努力,而政府難以通過單一政策來解決所有人的薪資問題。
學經歷的養成雖然部分與政府相關,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學歷的獲得主要仍取決於個人的認知和努力。對於那些希望在薪資方面有所提升的年輕人,其可能需要回到校園充實自己,或者探索其他路徑,增加自己的技能,才可能實現薪資的實質增長。政策面上,政府除了制定最低工資法外,也能提供更多可取得的學習資源,協助青年培養新技能,為青年開展更多元的就業機會。
第二:高漲的房價
雖然房價問題某種程度上應由政府扛起,但政府實際能夠使用的政策工具依舊有限,難以全面遏止投資客買房。
購屋問題實際上需回歸房屋的買方與賣方之間。在台灣,某些區域的空屋率相對較高,這可能是因為投資客購買了房屋卻不住在那裡,或是年輕一代選擇住在都市,長輩所留下老房子無人居住。
購屋者必須綜合考量各項因素,包括:屋齡及是否為新成屋,許多人在買房時傾向於不購買過於老舊或需要大規模裝修的房子。此外,能否負擔的起房貸及買房相關費用,取決於個人與家庭的經濟狀況,這部分則與個人因素較為有關。
當我們在討論台灣的房價是否過高時,也可以反問自己是否願意以相對低廉價格出售自己的房產,還是希望按照當前實價登錄價格出售。大多數人在購屋時希望價格低於實價登錄價,而在賣房時希望價格高於實價登錄價,這正是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政府能做的或許是興建更多社宅,讓青年朋友無須負擔過高的房貸,便能有舒適的家可以居住。
第三:國家與個人安全
過往國家與個人安全,多屬國防單位的責任範疇。對筆者而言,除了關心政府在國防方面的預算投入是否充足,也需確保政府是否能夠獲得足以捍衛國家安全的武器,而關鍵正與國會組成有關。
因此,總統和立法委員的選舉結果也攸關了,國家與人民安全是否能獲得充分的保障。以近期的馬文君事件為例,執政黨為什麼會提出「國會無過半,潛艇少一半」的口號,正是因為當執政黨與立法部門不屬於同一政黨時,就可能會出現立法部門阻止國防採購的情況。因此,國防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人民也需在選舉中為自己的個人安全,投下關鍵的一票。
第四:價值觀的推進。
當政黨在推動政策時,往往需要考慮這些政策是否符合當前人們的生活經驗。以獵捕鯨豚為例,在過去,人們或許會將鯨豚視為一種食物來源,進而發展出捕鯨業。然而,回到現代,在時代和社會的演進之下,如果現在還有政黨聲稱,海豚可以食用,很可能會遭受社會輿論的撻伐。這代表在海洋保育的價值倡議上,我們已成功完成一次典範轉移。
同理,在涉及同志權益、移工甚至環境保護等議題上,政黨候選人應使他們的立場符合現代和未來青年的觀點,而非出於選舉考慮而盲目迎合長者。政黨的立場應當反映當代社會的需求,而不是與舊社會共舞,在原地徘徊不前。
第五:未來的展望
在選舉中,政府應提供人民一個展望未來的政策方向。對於我們這些八年級生來說,未來將面臨結婚、育兒、照顧父母及個人長照等重要問題。政府應當填補現存政策的不足,以完善這些方面,讓人民有動力來規劃自己的未來生活和事業。
在投票之前,筆者期望各政黨能提出對未來政策的具體想法和改善目標。這些政策需要有明確的方向,而不僅僅是對現狀的改進。
人民感受得到現狀的不足,我們需要政治人物提供可施行的解決方案。否則,選舉議題將陷入抱怨和社會分裂,如果政治人物無法提供政策,只是一昧提出質疑,那只適合擔任質詢者而非執政者。
人民最終將明白政府的責任不僅僅是提供方向,還需將細節完善,以滿足人民的需求,如何提出足夠完善之對策,這將成為本次選舉的最大變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