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越來越多大專校院實施「心理健康假」制度,讓因為心理因素需要休息或尋求專業協助的同學有一個休息的機會。衛福部也推動「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補助15~30歲的年輕族群每人三次的心理諮商服務,而在開放後也引來熱烈的迴響,副總統賴清德也在記者會中公開提到要持續擴展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優化兒少的身心健康」,可見政府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視與徹底解決問題的決心。

但健全的心理健康支持制度,恐不是中央政府單方面努力就會有成果,而是需要整合學校、社區全方面的協助,需求才能有根本性的解決。觀察我國各級學校的心理諮商、輔導資源,確有供不應求,甚至是「等久」的情況。

以筆者自身經驗為例,筆者曾因為生涯、感情、學業等壓力多面夾擊的情況下,先至醫院身心科接受治療,在醫師建議下,開始尋找心理諮商資源,而卻遇到學校逢寒暑假,不提供短期心理諮商服務,僅提供一次性晤談的協助,且社區衛生所的心理諮商資源也已經排到一兩個月後,因此,筆者只能到外面諮商所進行預約諮商,但又遇到衛福部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已經額滿無法補助。對於一個打工族的大學生而言,要負擔每次大約兩千元的諮商費用,其實是非常辛苦。而筆者的經歷,可能是大部分青年族群所欲的的困難。

從上述經驗可以看出,心理問題就像感冒一樣,每個人隨時都可能因為外在因素或各種原因而誘發。而在學生階段,最常使用的資源就是學校諮商中心或輔導室等單位的協助,但這些資源,卻未必能讓同學立即的「被接住」。

以筆者學校為例,每人每學期原則上有六次的免費心理諮商服務,學生只需要至學校網站登記,完成初談,就可以照順序分配諮商。

而學校諮商資源往往在期中考前後至期末之間,有「塞車」的情況,同學無法即時獲得協助,且每一期的服務到學期末時就會自動結案,常常有同學到學期尾聲才分配到第一次諮商,但進行兩次後就會強制結案,下學期再來,不但影響同學諮商完整的進行,甚至下學期同學必須「從頭再來」。

就上述問題,大部分學校的主流作法皆為増聘專任或兼任心理師,但供應速度往往跟不上需求,並且有預算不足的情況。筆者認為,學校應該開放更多元的心理健康支持制度,具體的方式可以由學校與鄰近的社區諮商所、身心科診所或醫院合作,補助學生至鄰近合作的地方尋求協助,再由學校撥補一定的經費予以補助,不但可以解決巔峰期的剛需,也可以減少同學因為在學校接受服務卻怕其他師生看見的擔心。這樣的制度,在我國也有成功的案例,學校除了整合社區心理治療資源,也可以與鄰近醫院身心科合作醫師駐點學校等方式,藉以減輕學校對學生心理輔導的需求壓力。

政府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是好事,但若要根本解決需求,就應該更全面的讓學校、社區共同參與,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支持體系,才能讓台灣成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