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劇 「八尺門的辯護人」造成轟動,律師導演唐福睿把作品融合死刑與族群議題,關心台灣社會各議題為台劇發展新趨勢,而「八尺門的辯護人」描述出身基隆八尺門的阿美族公設辯護人佟寶駒,被指派替犯下同族滅門血案的印尼籍嫌疑犯辯護,帶領出身法律精英家庭的替代役連晉平、通曉嫌犯方言的印尼籍看護莉娜組成辯護小組,層層深入案情,竟牽扯出官商勾結的共犯結構。
一、死刑存廢議題有其理論基礎
而「到底要不要廢除死刑」的相關問題與刑罰學說,有密切的關聯;而不同的刑罰學說,針對於哪些事實是和道德判斷相關與不相關,是有不同的解讀立場,筆者說明如下。
(一) 嚇阻說
嚇阻說是立基於嚇阻效用,刑罰及刑罰量刑多重,其中關鍵是在於能不能對其他想效尤犯罪者的發揮阻嚇作用。在立基於嚇阻說的大前提,假如恢復執行死刑能減少重大刑案的發生,這便是刑罰唯一和道德具有相關的事;如果執行死刑能夠有效降低重大刑案的發生機率,在此前提下,就算有些死刑犯願意洗心懺悔,重新做人,亦或有一些死刑犯其實是因為司法不公所造成的犧牲者,但在立基於嚇阻論的學說視角,以上事實都是不相關的,而被選擇忽略。
(二) 改造論
而有另一些刑罰學說是建基於改造論,刑罰設置的最大目的是要讓犯罪者改過自新,去惡從善。在此前提下,刑罰懲教與法律制度是要能使犯罪者有機會誠心懺悔,改邪歸正,去惡從善,最後知恩報恩成為對社會中有貢獻的一份子,這是刑罰和道德判斷唯一具有相關的事實;基於此前提與這事實促使我們主張廢除死刑,所以改造論必然會忽略嚇阻說所強調-「死刑制度能對欲犯罪者發生巨大的阻嚇作用」,因為在改造論者的眼中這些都是不相關的事實。
(三)報應論
最後介紹報應論,報應論認為一個人是否有犯罪,犯了怎樣程度的罪行,這才與道德上相關的事實。如果將為了降低犯罪率而把犯極小罪的人處死,這也是與道德判斷不相關的,在報應論者的觀點,哪一個死刑犯是不是無辜,死刑犯的罪刑與刑罰是否相等,除非犯人犯了必須制裁的死罪,才會執行死刑刑罰,不然不輕言執行死刑。
然而,有些人贊成死刑,在討論的過程中常會看到此句話「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便是立基於中國古代民間小說中的世界觀——把殺人犯執行死刑後,能帶其的三魂六魄帶到陰間與閻羅王交易,把受害人的命贖回陽間。於是,死刑發生了償還的作用。但事實上,把殺人犯執行死刑,從生命不可回復的角度來討論,結果只是損傷了另一條生命,且發揮不了償還的公平作用,綜上所述,如何為廢除死刑議題提供一個合理論據和理論基礎,在此議題中並做出較正確的道德判斷,是視乎我們接受哪種世界觀以及立基於何種理論基礎而定。
二、「八尺門」台劇可為支持死刑和廢死雙方的對話起點
在「八尺門」劇情裡,印尼籍漁工阿布同樣不堪虐待、護照遭扣留後,殺害雇主船長一家3口,被判處死刑,「八尺門的辯護人」中,印尼漁工殺雇主案相互對照30多年前在台灣發生的原住民湯英伸殺人事件,真實與虛構的兩起案件相隔數十年,但台灣社會在論辯支持死刑或廢死時,直到現在,雙方宛如在不同世界,討論角度完全不在相同頻率,難以溝通,「八尺門」導演唐福睿認為這一部台劇的故事可以提供一個對話的起點,當我們都看過相同故事後,漸漸了解彼此想說什麼,就能發現差異點。
「廢死聯盟曾經做過一項民意調查,臺灣民眾有七成的人對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有七成五認為臺灣法律只保障有權有勢的人,有八成的人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但是,八成五的人支持死刑。」,這是此劇的對話台詞,被公設辯護人佟寶駒當作笑話來反諷,而此台詞背後的兩個問題 「當人權與民意相互衝突時,折衷之道為何?」、「有什麼事比人權更至高無上?」,更值得台灣社會大眾在面對死刑議題時,重新做深度討論和思辨對話,特別是我國訂定了《國民法官法》,讓民眾與法官共同參與審判案件已在今年上路。
行文至此,《八尺門的辯護人》已成功爆紅!把臺劇律政劇集推向新的標竿,此劇也讓更多台灣人民認識自我居住的這塊土地和歷史,認識了「八尺門」,也進而去了解「湯英伸事件」、「和春六十一號」,而筆者認為關心台灣社會議題已為台劇新方向,已突破過往僵硬式男歡女愛的舊台劇小格局!
文.張天泰(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