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離婚在2020年高達5萬1,680對,位居亞洲之冠,至於離婚原因,經統計結果顯示為外遇、家暴、婆媳問題等,而離婚與破碎家庭再製,是形成新社會問題的關鍵,父母離異對小孩影響深遠,有許多第一線的學校教師、社工,已多次提及很多青年問題或源於家庭問題,也是部分社會問題的來源,故政府每年編很多預算與資源,要解決這些社會議題,美國曾做相關的調查確實發現,單親是造成偏差行為的危險因素之一,美國也曾在1971年對此議題做出實徵研究,針對131個單親小孩進行調查,發現父母離異確實會對小孩造成影響,三至五歲半的小孩,會相信父母的離異與自己不聽話不好有關,造成孩子出現一些退化的行為模式,例如尿床哭鬧等,也會否認父母離異的事實;而六至八歲的孩子在心理上較會出現憂鬱沮喪的現象,一旦父親或母親任何一方有新的伴侶,他們內心多會產生衝突,懷疑如果自己也喜歡對方,會不會對父親或母親不夠忠誠;九至十二歲的孩子比幼兒較懂得隱藏自己憂鬱的情緒,但仍會認為父母背叛拋棄拒絕了他們,也會覺得寂寞無助;十三至十八歲一般想法較能符合社會現實,但仍會覺得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情感上所獲得的支持會較差,另一方面,根據統計調查,發現離婚不僅對小孩造成影響,在對離婚五年後的家庭作追蹤其中31%的父親、42%的母親無法擁有健康的身心,37%的小孩會出現心情沮喪、憂鬱的情況。美國教育局甚至發佈調查報告,認為易造成小孩學壞、加入幫派的不利因素,包括了單親、環境不良等,學者陳婉琪在2014年使用「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來探究此議題,並將樣本範圍限制在第二波調查時來自完整家庭的國中生,得到以下調查結論:青少年的焦慮、憂鬱等負面心理症狀的出現頻率,與父母婚姻品質高度相關。父母感情不佳,子女心理健康就差,當然影響孩子行為發展的因子是具多元性的,但筆者觀察此社會議題最關鍵是要回溯「婚姻與家庭」,故筆者除做相關研究為論述基礎外,也特別邀訪趕路的雁全人關懷協會的牧師夫妻,此牧師夫妻除行動貢獻台灣反毒教育,也提供維持三十五年婚姻的寶貴實踐經驗,筆者分享對話訪談如下。
一、經營家庭需有使命感
劉昊牧師:「我和林牧師的婚姻歷史,總共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這段婚姻是為了「我的需要」而產生的,第二個階段這段婚姻是為了「責任」而維持經營的,第三個階段是婚姻是為了我們這個家庭、這個婚姻的「共同使命」而繼續經營下去,這是我後來去反思我和林牧師已經維持三十五年婚姻,持續經營幸福家庭的心得,我曾出現二次的財務危機,在面對人生巨大苦難時,夫妻仍攜手共患難度過難關,讓我們更加珍惜這個婚姻與家庭,並付出更多的愛與心力在婚姻與家庭,最後意識到我們經營這個家庭其實是有使命的,共同的信仰是我們婚姻能長期維持的關鍵因素。」
林雲敏牧師:「是共同信仰讓我有勇氣與力量,讓我們的婚姻與家庭一直走下去,我從小是在商人家庭長大的,從小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下,我在做生意,在進行商業經營是有能力的,然而自從進入了婚姻,我發現不論什麼決定都要聽他(丈夫)的,如果不聽丈夫他就會很生氣,所以維持這段婚姻是辛苦的,當女人陷入只能聽男人的話,真的很痛苦,但我有一種矛盾,或許是我比較孬種而不敢分開,因為我很愛我的家庭、很愛我的孩子,但面對先生強勢難相處的個性,我個人的感受是太痛苦了,太難了,這麼多年過去,會產生婚姻與家庭是一種枷鎖,變成是妳是愛對方,但後來變成是一種枷鎖,所以我就在痛苦的枷鎖很長一段時間,但如何讓自己的痛苦感降低,甚至脫離痛苦,是來自於共同信仰的力量,但在這三十五年和劉牧師經營這段婚姻家庭,我從妻子與母親的角色來談,比較辛苦的地方是「情緒」,情緒的對應、管理,因為彼此都是每天會見面的人,情緒要怎麼運用讓家庭出現和諧,因為家和萬事興,這是我覺得最難的課題—「情緒」。當時是透過共同的信仰來安撫我在情緒上的起伏波動,這過程很難但我走過,如果在婚姻中一直處於想改變對方的心態,而丈夫與妻子是親密的枕邊人,深知對方的弱點與地雷,如果不退讓將會一直僵持到最後的狀況是互相激怒、爭吵、衝突與分開,甚至夫妻有可能從相愛的人變成相恨的人,在維持婚姻中要解開這樣的困局,是透過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讓我產生忍耐的心、寬恕的心,這樣忍耐的心不是盲目的忍,或者在家庭中做太太、做母親不能有自己的意見,而是能夠忍耐到對的時機和丈夫進行真正的溝通對話,怎樣一起與丈夫合作讓家庭順利運作下去。」
二、避免面子文化影響婚姻經營
林雲敏牧師:「除了共同信仰,我們也有自己的婚姻哲學。我認為老公老婆必須要正視並欣賞對方的優點,這是很重要的,我的方法是看對方比自己強,並尊榮對方,我強調我們的婚姻不是為了某一種模式,過程中自然有衝突、有快樂、有悲傷也有幸福,但是我們仍為了婚姻與家庭不斷的付出與努力,感受到彼此的真正相愛,對我而言這就足夠了。剛結婚有小孩時,年輕的我有看到有很多夫妻因為個性衝突而離婚,導致孩子的照顧不夠周全,在教導孩子上也比較辛苦,當時的意念是起碼我要守護住一個家庭,我們的家庭,但年紀漸長,因為孩子都大了也入社會,我發現我越來越無法像過去一樣忍受丈夫的脾氣,我覺得我需要更多的尊重,在婚姻中不再處於被控制的狀態,得到自由與平安的幸福感。」
三、「夫妻情義感」助婚姻通過時間考關
劉昊牧師:「在這三十五年的婚姻與家庭關係,我遇到三次財務危機與許多苦難考驗,我太太沒有看到困難就放棄我,而是一起共患難牽手共度難關,這是一種夫妻一起通過時間與考關的情義,這種夫妻情義會堅定我在婚姻的立場。」
林雲敏牧師:「我們之間的確有一種共患難的夫妻情義,這不是感官上的暫時性激情,夫妻情義會一直存在,我們婚姻關係如同倒吃甘蔗,我現在開始得到當初辛苦付出所開出的花與果實。」
四、解決因離婚率過高導致的各種社會問題 讓台灣孩子健康平安成長
原生父母的婚姻與家庭模式,孩子會學習並模仿,產生人生再複製的社會現象,在美國有一項關於婚姻與家庭的研究數據,表示一個父母離異的孩子,其結婚後的離婚率要比雙親家庭出身的人離婚率高出40%,而且那些父母離婚後再另組家庭,他們的孩子結婚後的離婚率竟高達90%,所以父母維持美好婚姻關係與幸福家庭,有很大的機會再製這樣好的婚姻與家庭模式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筆者希望透過專訪劉昊牧師、林雲敏牧師成功經營婚姻的經驗,提供分享給社會大眾,一起打斷這樣的惡性循環,也能同時解決因離婚率過高導致的各種社會問題,可讓台灣人民幸福快樂、也讓台灣這個國家的孩子健康平安成長。
文/張天泰(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