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快速的推擠,一段不足一秒的畫面——若這是在美國,可能會成為連續數日的新聞焦點;但在法國,這段影片僅播了一天便迅速淡出。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 報導,上週末,一段影片在網路上瘋傳,內容顯示法國總統馬克宏在越南訪問時,正準備下飛機之際,妻子碧姬突然將他的臉往後一推。然而,第二天的法國報紙頭版上,沒有一家刊登這段畫面。
《CNN》猜測,是否是因為當天總理弗朗索瓦·巴魯剛好在發表即將公布的預算案,講述法國人民即將承擔的財政負擔?還是因為近來有數起與加密貨幣綁架案有關的人士被拘留?報導推測,更可能的原因是,它反映法國與英語世界之間在媒體文化上的深層差異——法國長久以來奉行一項不成文的共識:政客的私人生活應當受到保護。
延燒焦點:印巴空戰後大熱門! 「這國」再追加24架「梟龍」直接從巴買回「一隻空軍」
這種保密傳統,曾讓已故總統密特朗的私生女多年未被外界知曉;也讓多位官員的爭議性私生活始終處於「沉默地帶」,例如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多米尼克·史特勞斯-卡恩(DSK)臭名昭著的花邊新聞。 2011 年,史特勞斯.卡恩在紐約因性侵指控被捕,政治生涯戛然而止,當時他正是呼聲最高的總統熱門人選之一。
2014 年,《Closer》雜誌曝光時任總統歐蘭德戴著機車安全帽秘密造訪女演員茱莉·嘉耶的住處時,也引發一波媒體震盪。儘管當時歐蘭德仍與女伴瓦萊麗·特里耶維勒同居,官方對媒體此舉強烈譴責為「侵犯隱私」。在隨後的記者會上,歐蘭德只被問到一個有關私人生活的問題,他輕描淡寫地回應:「私事就私下解決」,現場法國記者立刻噤聲,倒是外媒記者震驚不已。
因此,當馬克宏夫婦那段越南「推臉」畫面開始流傳時,法國媒體的反應雖迅速,卻也短暫——連播幾遍後便迅速轉移話題。但這條「私事不碰」的界線,現在正面臨考驗。
「如今這類私生活相關的新聞比 20 或 30 年前更難壓下來了,」BFMTV 資深國際記者蒂耶里·阿諾(Thierry Arnaud)說。「我們雖沒把這件事搞得沸沸揚揚,但對馬克宏而言確實很尷尬。這段影片闖入的是夫妻間極為私密的瞬間,不論是當事人還是觀眾,感覺都很不自在。」
馬克宏與碧姬的戀情本就與眾不同。他們在亞眠一所私立學校相識,當時馬克宏年僅 15 歲,而碧姬是他的戲劇老師,年長他 24 歲,已婚並育有三名子女。原是導師與學生的關係,最後發展為深刻的愛情。據說馬克宏高中畢業時便對她說:「不管妳做什麼,我都會娶妳。」
他們的故事曾成為 2017 年大選宣傳的一部分,夫妻倆公開接受法國雜誌專訪,將這段戀情形容為一種「非典型但真摯」的現代家庭典範。任何批評聲音,都會被標籤為「厭女主義」。
「起初這段感情是他的光環之一,象徵他不論在政治或個人選擇上都很大膽。他年少時愛上老師,並勇敢追求到底。但這形象,隨時間已不如當年,」阿諾指出。
在越南推臉事件之後,馬克宏與碧姬當晚便牽手走上河內街頭,明顯是為了向外界展現婚姻和諧、平息謠言。
然而,「公私分明」的傳統界線正在模糊。以往,愛麗舍宮堅持對個人私事一律「不回應、不評論」。但在社群媒體與假訊息盛行的時代,總統與其辦公室正被迫介入這些爭議,這使原有的政策立場遭遇挑戰。
今年 3 月,美國保守派評論員坎迪斯·歐文斯(Candace Owens)在 YouTube 上發布影片,復活一則荒謬陰謀論,標題為「法國第一夫人其實是男人?」她在 X 平台廣泛推送該影片,聲稱這是「史上最大政治醜聞」。之後她製作了一系列關於碧姬的影片,包括多集《成為碧姬》(Becoming Brigitte)特輯,在 YouTube 上的粉絲高達 400 萬人。
儘管這些說法毫無根據,碧姬已成功起訴兩名法國女子散播謠言,但這波陰謀論最終仍引發總統親自回應。2024 年 3 月,馬克宏在巴黎一場公開活動中正面回應此事,表示「身為總統,最糟的部分之一,就是得面對這些虛假訊息與捏造故事。」「人們最後真的會相信,這會干擾你的生活,甚至波及最私密的時刻,」馬克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