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主席「大刀一揮」,得到社會的支持與肯定。就如同法學者指出:「這代表民進黨在敗選檢討上,願意真心承認『候選人論文抄襲』乃是一件錯事」。然而,面對「學倫議題」的重大爭議,在近日,卻有許多匿名粉專、社會賢達十分不解,甚至連前環保署長詹順貴,都稱這是落入「紅」的議題設定操作系統,令人汗顏。
其實,這些對於黨內改革的質疑、誤解,幾乎全來自於對於「學倫改革」的不理解。而更進一步從積極的角度來檢視,「學倫標準」的改革,至少有幾項正面意義:
第一,「學倫標準」的提高,是為避免2024選舉再度落入相同爭議,模糊政策討論焦點。
在2022年選舉,國民黨將學倫作為選戰主軸,去攻擊民進黨提名候選人,意外得到非常有效的結果。因此,國民黨在2022的「食髓知味」,必定在2024會於「捲土重來」。據傳聞,國民黨內部團隊、有志參選者,早就「厲兵秣馬」,備好民進黨立委候選人可能產生學倫爭議的名單。因此,民進黨「學倫規範」的出爐,其實是在出爭議前,由黨中央進行「議題」及「危險」控管,是有遠見的做法。而反觀,聲稱學倫議題,是落入國民黨「議題設定」者,難道能保證國民黨2024不攻擊此議題嗎?難道這些論者,有更好的辦法,來阻止民進黨候選人受到攻擊嗎?
特別是,據瑞典哥德堡大學V-Dem研究指出「台灣是接受境外假訊息侵擾最頻繁的國家」,並已連續蟬聯九年冠軍。學倫議題的操作,不排除藍白陣營甚至境外勢力,不斷的抹黑、攻擊、造謠、加料。在此時,民進黨提出「學倫標準」的提高,是為了「清理戰場」。否則,民進黨若在此時失去議題的「主導權」,難道是要將對學倫的話語權「拱手讓出」,甚至「大鬧空城」,配合中國假訊息攻勢嗎?令人不解。
第二,「學倫標準」的提高,並不是「黨務機構」凌駕於「學術機構」。因為,實質的做法是「如經候選人自我評估及小組審查可能有論文瑕疵之情事,不列該學位去參選」,這代表候選人以及政黨,沒有要用該學術地位,來爭取選民支持,這是在「政治層面」的風險管理,也是在「尊重大學自由」前提下的「務實」作法。就邏輯來看,將「政治」議題和「教育」議題攪和一起,是典型的「打稻草人」的謬誤。然而,近日卻有不少論者、甚至立委,將「教育」層次與「政治」層次混為一談,實在偏離事實。
第三,「學倫標準」,從開始到最初,根本不是「派系鬥爭」的議題。最明顯的例子,就例如說,由陳其邁、鄭文燦領銜的「敗選檢討報告」,就明確指出「學倫議題」是敗選原因之一。因此,「學倫議題」,早就是跨派系、甚至跨黨派的共識,學倫問題並非個案,民進黨參選2024的立法委員裡面,其中恐怕也藏有幾顆「學位瑕疵」的未爆彈。而可怕的是,如果2024選舉,民進黨繼續用「鴕鳥心態」面對問題,恐怕才是不明就裡地,走進對手陣營「虛假議題」的戰場。
如同有評論指出:「賴清德上任主席至今的改革…主要目的在於告訴社會大眾『民進黨敢把話講清楚』,且已認錯反省」。民主社會畢竟是爭取「全民」支持,若部分的支持者,至今仍沉淪在敗選後那股「不服輸」的氛圍,那必定只會侷限在陰霾裡「自怨自艾」,始終無法走出。
誠如賴清德在記者會中所說:「民進黨作為執政黨,作為政治的表率,其他的政黨也應該要跟進,讓整個選舉回歸到政策討論。」現在,民進黨已做出政治表率。而同爆有學倫爭議的國民黨、民眾黨,不能再「站著說話不腰疼」,應該提除相對應的學倫規範。否則,2024選舉恐怕會再度淪落「學倫爭議」的口水之爭,將非全民之福。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