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沒有意外。法國總理白胡(Francois Bayrou)政府不出所料的垮台了,國民議會以364對194票通過不信任投票,這是第五共和以來,首個在信任投票中被罷免的政府,使法國陷入新的政治不確定性,但這卻是三分之二法國民眾所要求的現實。

當然,這種垮台背後還隱藏著其他假設。由於法國民眾對政府解決這場震動全國的政治危機能力,已經不存信心,所以大部分民眾希望總統馬克宏辭職。

當前熱搜:柯文哲戰2028?學者研判他當副手可能性 背後有這些考量

根據Odoxa為《費加洛報》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64%的法國民眾支持選舉新總統,也就是提前舉行總統選舉,而不是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任命第五任總理。

另一民調則指出,56%的民眾呼籲提前舉行立法選舉以解決憲法危機。

在此背景下,法國評論對這項信任動議的描述五花八門。有人稱之為「切腹自殺」,即政治自殺,或「跳下TGV列車」。對於白胡實際上試圖操縱反對黨,有人用「耍小聰明」來形容。面對削減債務的迫切性,他提出了一個模糊的口號:「您是否同意當前情況需要採取非常措施?」「是」還是「否」?動議中沒有討論各種方案的具體措施、解決方案或後果。因此,反對派和信任投票的焦點並非預算問題,而是:在沒有事先通知任何人也未與議員協商的情況下,就決定請求國會舉行信任投票。

這表明,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政治危機,這場危機自2017年馬克宏上台以來,即在其第一任期內,就已從結構性角度加劇。馬克宏的勝利是一個「意外」,因為勝選成功歸功於勒彭,他獲得的選票旨在阻止極右勢力進入愛麗榭宮,而不是為了支持他的政見。

正如總統選舉中常見的情況一樣,總統陣營也贏得國會選舉多數席次。然而,聚集在他周圍的多數席次是由來自各行各業「政治素人」組成,他們在地方沒有政治根基,似乎無法傳遞「公民的脈動及其關切」。不過,這種類型的多數席次也讓馬克宏「為所欲為」,尤其是在經濟領域。暫停財富稅是他最引人注目且備受爭議的措施,之後還有將退休年限從60歲延長至64歲,削減醫療保險金,並以應對失業為由,在「涓滴效應」的基礎上批准向大公司提供巨額援助。

馬克宏的第一個任期除了其資本主義經濟特徵外,還帶有某種魯莽的色彩,例如使用如今已過時的文學表達方式。這反映了他在政治、經濟和社會論述中傲慢自大、居高臨下的語言風格,甚至稱失業者為「懶惰」。所有這些都伴隨著物價上漲和中下階級購買力下降,導致街頭迅速反應,最終演變成「黃背心」現象,動員了在法國各地舉行示威和封鎖的人群。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拯救了馬克宏,街道空無一人,三個月內,法國人就被困在家中。大家都以為危機已經過去,尤其是在馬克宏推出了「不惜一切代價」為口號的政策。這項支持惠及法國民眾、手工藝行業以及大小企業,其支持力度之大,導致國庫損失5500億歐元,國家預算赤字飆升至5.7%,是歐盟財政赤字最低標準3%的兩倍。儘管如此,馬克宏還是再次當選總統。

勒彭第二次為馬克宏的勝選做出了貢獻。所有政黨組成共和黨聯盟,使命是「阻止極右派掌權」。然而,在繼續留任愛麗榭宮後舉行的2022年立法選舉中,馬克宏未能獲得執政的多數席次,而國民聯盟則成為國民議會的最大黨。

右派、左派和支持愛麗榭宮的中間派三個陣營進入議會,席次相當勢均力敵,削弱了馬克宏對議會的控制,到此法國債務已經達到33.46億歐元,歐盟要求法國必須在2029年,將赤字降到GDP的2.8%,這也表示,法國每年需要削減約400億歐元的支出。

馬克宏試圖克服其缺乏議會多數席次的弱點,並選擇博爾內(Élisabeth Borne)領導政府,繼克列松(Édith Cresson)之後第二位領導政府的女性,博爾內政府啟動憲法第49.3條,無需議會投票來通過預算案,「期望從體制弱點中獲益」的右派勢力,加劇了法國的兩極分化,導致出身左派但奉行右派政策的博爾內辭職。

馬克宏隨後選擇了他的親密盟友阿塔勒(Gabriel Attal)為總理,對這項任命的強烈政治反對,促使馬克宏冒險宣布提前舉行2024年議會選舉,以期通過2025年的預算。結果導致議會高度分裂,總統陣營失去了許多席次,縮小可迴旋餘地。馬克宏轉向與共和黨右派結盟,任命史上經驗最豐富、年紀最大的總理巴尼耶(Michel Barnier),儘管違背了對社會黨的承諾,他的政府仍利用特殊權力,未經投票就通過預算,使其領導能力受到質疑,在议会左派和極右派政黨聯合投票支持不信任動議而被罷免。

馬克宏的最後一位盟友、民主運動黨主席白胡被任命為第四任總理。然而,自2024年12月組成政府以來,他的表現乏善可陳,金融危機再次阻礙了他的執政。

白胡試圖在未經對話的情況下推動2026年的預算。為了挽救國債提出撙節方案,削減440億歐元的預算,他要凍結退休金,削減醫療支出,取消兩個公共假日,拒絕恢復已廢除的富人稅,並拒絕提高大企業的稅收,這完全是馬克宏資本主義哲學的翻版。

這些政策遭到民眾和各政黨反彈,當白胡意識到這份預算案無法在議會獲得通過時,他呼籲進行信任投票,法國極右派政黨說,貝胡在推動方案時,就應該尋求各方共識,而不是「政治自殺」式的賭博。

馬克宏未來可有選擇?從憲法層面來看,所有牌似乎都掌握在他手中,但兩大主要力量極右派和極左派之間的權力分裂以及由此產生的政治緊張局勢,使得任何妥協的可能性都蕩然無存。關鍵在於,馬克宏上台以來的政策導致了購買力下降、貧困率上升以及中產階級崩潰,而這些階級都轉向極右或極左。馬克宏不太可能提前舉行國會選舉,因為結果會與此前類似,他的團隊還會失去一些席次,迫使他再任命一位新總理。

問題是:新總理人選屬何陣營?這將是自2024年6月議會解散以來,在未形成穩定多數派的情况下,馬克宏任命的第三位總理。

左派陣營涵蓋了從不屈法蘭西到包括綠黨和法國共產黨的整個社會黨陣營。只是這個左派陣營內部存在分歧,社會黨在小型獨立陣營的支持下,拒絕與不屈法蘭西接觸,原因並非國內政治,而是與不屈法蘭西黨主席梅朗雄(Jean-Luc Melenchon)在加沙戰爭問題上的立場有關。儘管綠黨呼籲克服這些問題,社會黨內部仍被許多以色列支持者圍攻,儘管他們譴責以色列總理內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的罪行,卻拒絕任何制裁這個猶太國家的呼籲。

如果馬克宏試圖透過與其他的黨派結盟來尋求解決之道,與社會黨達成協議似乎是少數可能的選項之一,但他將面臨一個巨大的障礙,那就是由極端政黨組成的反對之牆。

這就是為什麼國民聯盟和不屈法蘭西黨呼籲馬克宏辭職的原因。如今,「壞消息接二連三」這句流行語被證明是正確的。除了政府命運、總理選舉和預算案的通過之外,法國還在為緊張的九月做準備。

一場以「全面封鎖」為口號的大規模公民運動將於9月10日拉開序幕。在社群媒體上發起得這場運動,計劃在法國各地舉行全國性示威活動。警方說,由於10日的遊行是分散式的,在即將參與「全面封鎖」的示威民眾裡,有超過80%的支持者希望透過公投或是公民大會來制定法律。

9月12日,惠譽評級有可能下調法國信用評級。9月18日法國工會組織罷工與大規模示威活動。而到本月底,多個行業如公務員、公車司機、藥劑師等將組織選擇性罷工,以迫使雇主提高薪資並接受恢復舊的退休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