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美術館和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合作,展出「亞洲的地獄與幽魂」(以下簡稱「殭屍展」),25日正式開展,一早還是吸引大批民眾排隊前往觀展,不到半天時間,南美館便宣布人流太多,一度暫時停止售票。可以說是未展先轟動,引起滿滿話題。

「殭屍展」在網路上掀起正反論戰。贊成者稱,這次展覽是南館成立短短三年,即有機會與法國四大博物館之一的凱布朗利博物館合作,促進台法文化交流,藉此探討亞洲「鬼魂觀念」的藝術創作,誠屬難得;反對者認為「怪力亂神、傷風敗俗之事,非常不宜」,尤其疫情嚴重觸媒頭、找穢氣等理由要求停辦。

然而「殭屍展」議題爭議帶來的宣傳效果,可以說是近年來,難得一次為美術館參觀人潮盛況的現象加分。只是持平而論,這並不代表台灣人對「泛博物」(Pan Museum)藝術參與、鑑賞的熱衷,反而凸顯台灣人對藝術欣賞畸形、岐出的心理態度。

首先,「殭屍展」所稱「鬼魂文化」是人們不能避免的傳說,這個展覽就是要打破一般人對鬼魂繪聲繪影的心理恐懼?但綜觀全場主題無不聚焦在「大清帝國殭屍」,撇開殭屍穿上「龍袍」的不倫不類不說,就這個議題上,參觀的民眾反而不會去思考人的「生存、死亡問題」,例如「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民眾反而是要去體會一下「妖怪展鬼屋樂園」?看到「殭屍展」這麼夯,市長黃偉哲表示,會請館方研究多賣些票延長展期,如果可以還可能加開午夜場,讓民眾來「試膽」?

若說「殭屍展」也是一種「藝術」的欣賞與反省,這不是更說明了這次展覽所扭曲的價值意義嗎?甚至,南美館特別準備1000個台灣首廟天壇的香灰平安符,隨票贈送給觀展者壓驚!藝術淪落至此,台灣的藝術創作也要「壓驚」奄奄一息了!

其次,博物館「迪士尼化」(Disneyfication)的現象。這個現象有兩個主要的面向,其一是在博物館的展示和教育活動上,善於以人工模擬式的歷史、自然、文化或科技環境提供觀眾多感官的經驗,譁眾取寵滿足觀眾滿意度,形塑出訴之娛樂與夢幻的主題模式,影響博物館展示與教育活動的風貌;其二是博物館性質和權力結構的改變,博物館不再是一個以維護和文物研究為主的象牙塔,而是一個觀眾導向的組織,強調管理、市場、生產力、獲利率等等,博物館產品如何有效「商品化」,如何成為觀光產業的一環成為顯學。從「殭屍展」可以窺視這種現象。

再次,如何欣賞「殭屍」?「殭屍」有藝術性嗎?藝術教育在台灣,早已被扭曲為為藝術天才兒童訓練的機制,而不是普遍提升國民鑑賞能力、生活涵養的教育課程。那麼一般民眾可以感受到「殭屍展」的藝術性嗎?即使在「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藝術思潮中,都難以登上後現代之流,更何況對於台灣民眾而言,討論幽魂地獄的因果善惡循環、人性慾望,對於人類未知的恐懼的想像與文化研究,距離實在太遙遠了?

博物館學者歐奈爾(Mark O,nell)曾經論證:「博物館是人類能夠倘佯期間,思考和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的場所。」同時博物館的存在「恰足以讓我們體認人性的獨特意義。」長久以來博物館即為人類藉由歷史文物,反省自身存在的價值的地方,一直被視為高級的文化殿堂,凌駕在觀眾的觀賞與教育之上。「殭屍展」置之於後現代博物館的迪士尼化,在台灣博物館發達的文化建設裡,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面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