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最討厭的節慶,就是萬聖節,總覺得那根本就是商人的噱頭,突兀的導入沒有文化底蘊的節日,一點意義都沒有,搞不懂為何台灣的家長,還是興高采烈地去迎合如是的日子。然而,如今變成「家長」之後,儘管質疑商業化的念頭未減,但在幼兒園的要求下,還是得多少購買當初所不屑的裝飾玩意。

簡單的妝點孩子,著實也就是應付了事,沒想到看到園內其他同學精心的打扮,細緻程度,已到了懷疑其家長是否為專業的電影道具師,心下對孩子備覺愧疚,不免暗自嘀咕著,該多砸點重本入手酷炫玩意。不知不覺中,從拒絕到燃起購買慾望,自己成了往昔所厭惡的「家長們」。仔細一想,箇中的轉變很單純,往昔不滿的是商人攬客的噱頭,如今在乎的則是孩子的感受,目的不同,則心境與手段自是有所差異。

相仿的道理,近來紛擾不休的美豬進口爭議,不也是如此微妙麼?

過去正氣凜然拒吃的,如今狼吞虎嚥的急著搶食;
之前說好安全無虞的,現在卻彷若瞧見砒霜般畏懼;
讓人搞不懂,究竟是萊豬比較可怕,還是昨是今非的政治交鋒更令人膽顫心驚。

「官字兩個口」,一是為了抗衡執政黨,另一則是希冀與國際接軌,目的不同,「換了位子換腦袋」的行徑自也就不難理解了。然與家長心態有所差異的是,家長身分是不可逆的,而執政與在野卻交迭存在,引致於政策顛覆頻仍,似乎成為無可改變的常態,這終將會是台灣政治根本的致命傷。

援引太陽花學運的箴言:「不要成為自己所討厭的大人」,回首一望,往昔這些要角的童真是否猶在?抑或早已從「我們看不過去」,悄悄的被收編,淪為「我們看,不過去」呢?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