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播媒體與生活連結的領域當中,談到「暴走社會」一詞,其指涉的是:普遍大眾對於一部分進入到公開領域中的訊息,進行輿論施壓後,最終使其受到遮蔽的負面現象。這種現代社會現象的產生,起先大多只是因為某部分人接觸到一份公開的訊息之後,訴諸於一時情緒——非理性思考的過度反應,從而致使公共平台將該訊息——可能是公共議題、公開評論、商業產品,甚或影視作品等等,受迫性的進行刪改、下架甚至完全去除、遮蔽其內容;然而,某部分人看似義正嚴詞地對訊息提出反對與批評的理由,卻可能完全不是基於理性所形成,而僅只是在對於自己「經驗上所不喜歡的」事物,採取一種主動積極的、全面排斥的不合理反應。 

 

如是現代大眾傳媒中的現象,使我不經回想起,自己在幾個月前,所觀看過的兩段內容連貫的Youtube視頻——由Youtube「速食電影」頻道於2017年8月所發布——內容主要為講解電影《惡魔的崛起》(希特勒與納粹黨的發展史)上、下集的簡扼劇情,並加入了一些頻道作者基於史料蒐集而做成的歷史推論、假設與分析。 

 

該兩段視頻目前合算累計的重複性瀏覽人次(已確定)突破一百四十四萬次。其中,第一段視頻「細講希特勒的真實成長史 I 《惡魔的崛起》」的觀看次數,就是一百四十四萬次;第二段視頻「細講希特勒的真實成長史 Il 《惡魔的崛起》」則顯示不明,因為日前Youtube官方已停用部分功能,所以在該段視頻頁面裡,無法使用留言版、好惡評價、查看觀賞人次,也禁止使用分享以及推薦影片等推廣功能。並且,在觀賞完第一段視頻後,除非閱聽人主動搜尋,點進頻道主為此部電影介紹所專設的系列合集裡,否則不會顯示相關電影介紹的第二段視頻。 

 

依據Youtube官方在閱聽人點擊進該視頻(第二部視頻)專頁之前,所提出的警告標語,告示該段內容涉及以下事由而不推薦觀賞: 

 

「注意:影片內容可能不適合闔家觀賞。Youtube社群認為下列內容不當或可能令部分觀眾反感。(並於彈出視窗裡提供「取消」與「確認」兩個選項。點選前者為跳回前頁;後者為繼續觀賞)」 

 

「(點選「確認」後,系統於專頁內容顯示)根據使用者提出的檢舉,這部影片可能含有不當或令部分觀眾反感的內容,因此我們停用了部分功能(例如留言、分享和推薦影片)。」 

 

依據筆者本人實際觀賞完兩部歷時共約33分鐘左右的視頻內容後。起先發現,兩部視頻雖然皆在對於同一部電影內容的上下集,進行簡介與分析,但卻可能因為電影本身在史料採用上的不同——電影上、下集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史料來源的差異——而使得第二部視頻相較第一部視頻,在內容呈現上更具爭議性。 

 

《惡魔的崛起》電影本身對於史料採用上的明顯差異,來自於電影在下集是嘗試以更為「多元的」角度,來呈現史實,而所謂更多元的角度,便是電影內容部分參照了「野史」,來對於後半段的故事進行鋪墊。事實上,視頻作者本身在第二部視頻內容開始前,即明確說明了該部電影下集可能有失歷史公正的原因。在於《惡魔的崛起》上集,將希特勒發跡的整個故事時間軸帶到了1924年,也就是希特勒入獄撰寫自傳《我的奮鬥》之前便作結,下集的內容則由1924年後的時間線接續開始。於是乎,作者在第二段視頻開頭聲稱:「由於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內容為希特勒自述其本人的發展史)在1923年完結(內容寫到1923年即完稿),所以後半段《惡魔的崛起》所刻劃的歷史不再有唯一參考標準。導演可在故事中調用不一定可靠的野史讓電影變得有失公正......我盡力以我的眼光和知識量為大家還原真實歷史......」 

 

作者在第二段視頻當中,有一部份的時間,都在嘗試還原電影內容中被提及的野史,並對這些野史的內容展開「基於自身知識量」的分析;電影中加入了野史以填充故事內容的部分,在於史實上1923年直至1926年(希特勒於納粹黨內發表演講宣布回歸前)的三年間,外界並沒有任何關於希特勒在這段時間裡,究竟做了些甚麼的歷史證據與實情。於歷時18分鐘左右的第二部視頻當中,視頻作者花費了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透過分析其餘各類野史來帶出希特勒在此三年間的花邊情史。 

 

其後視頻的內容,則接續談到希特勒和納粹黨在競選總統與爭奪國會席次上的「登頂歷史」。當視頻在講述該段時,介紹到了許多政治與選舉宣傳上的壟斷技巧,並且,還包含有作者基於彼時德國國會內部席次轉變的史實,所進行一些「推論」。於是,筆者本人猜想,正可能是因為這些推論,使得部分觀眾感到二戰前德國政治是如此「真實」與「險惡」——使其在感覺上,有一種驚覺那一段歷史原來是「如此」(如作者所推測的政治局勢)成就了希特勒——這個後來的殺人魔、興戰者;這些推論也可能讓觀眾持續為著一個後來的殺人魔——希特勒是基於如此看似如魚得水的時勢而掌權上台的,而轉過頭去開始對著歷史時局發出無可奈何的憤慨。 

 

在視頻的最後段,當作者依據彼時德國在經濟上的史實資訊,提出了最後一段推論(一種僅只能算作假設性的因果推論),說:「希特勒實現了競選承諾,讓彼時的德國冉冉升起」等等類似於美言吹捧的話時,則可能徹底地使閱聽人感到了十足的「不舒服」。於是觀眾便將這份從頭憋到尾無可奈何的情緒,轉嫁到了僅只是為了嘗試討論電影與歷史的視頻上,認為此段影片不宜呈現於Youtube此種公開的平台。 

 

筆者本人認為,這些觀眾會對於這些視頻中「歷史的講述」(即便它們可能既不是實情,而只是另一種客觀的推論)產生如此地高的敏感度,以至於最終官方決定停止該視頻部分的使用權限,皆是源自於,大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某種程度上都在對可稱作「實情」的明白闡述,本能地依據自身的既有認知而排拒著;變得相當容易過度反應情緒,拒絕許多嘗試對於史實進行再探究的「假設性論述」;另一方面,像Youtube此種網路公開的平台相當(或者可以說是過度)在乎閱聽人的「感受」。所以,最終要被抹殺掉的,就是本應可以進入公開領域接受公評的事實與話題。如此一來,我們其實是十足地在將自己永遠地阻隔於發現某些真理的道路上。 

 

這說明了,如今,我們確實生在一個「暴走的」社會之中。可能有用的資訊,甚或是待挖掘的真相,都會隨著人們非理性的情緒,而被厭棄在某個待銷毀的角落。因此,我們必須了解到,有越來越多閱聽人,在公共領域裡接收訊息時,因為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辨能力而直接地將情緒反應出來,卻不知道此舉可能造成平台基於對閱聽人的「保障」(其實只是在留住平台的財源),而屏蔽了某些可供公共「議論」的事物,最終致使這些事物無法在理性思辨的人之間,被公開的進行溝通與辯論。 

 

事實上,「真實歷史」與「實情」,甚或是大膽的假設性論述,一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深知這些事物的存在,卻始終過度反應著不去面對它,只因其可能與自我對於歷史、現實的認知或感受不同,便本能地排拒它。到頭來甚至也不曾嘗試透過正面而激烈的辯論去找到真正的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