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情人殺害女公關事件引發社會關注,一名27歲谷姓夜店女公關遭前男友殺害,凸顯保護令制度的侷限性。兩人今年初在夜店認識交往,但男方曾多次施暴並毀損女方價值150萬元的名牌物品。儘管受害者已聲請保護令並於日前生效,卻仍在保護令核發僅48小時後遭到前男友割喉殺害,令人震驚。
此案我已在他文提及台灣保護令修正議題相關論述,接下來我要點出根本的教育問題,特別是情緒教育。
曾記得有一個老人曾言:
面對情殺事件有感,若是沒有因果道德的教育,往後類似的情殺事件還會出現。 因為慾是深淵,愛恨情仇。人外有人,上述老人的思考已深入人類人性的根本性慾望邊界,這個老人的道德修行境界非常之高。
但我從教育科學的角度,分享台灣社會大眾防治情殺案的關鍵是情緒教育,可有效降低情殺案損傷的台灣無辜人命。而台灣情殺案或因情緒失控殺人案件發生頻率高,很大的原因是台灣教育過度強調智育發展,從小到大的情緒教育卻被忽視,而在討論情緒教育議題上,心理醫師、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愛情專家等多有討論,而筆者回溯情緒教育源頭,察覺到我們從小到大常被灌輸「男兒有淚不輕彈」、「情緒成熟就是展現不表示情緒的撲克臉」等,眾多被合理化壓抑情緒的教育有關,所以筆者特別從哲學和科學的角度,論述台灣教育需正視情緒的價值,而不是選擇合理化壓抑情緒,因為正視情緒的價值是台灣情緒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情緒教育成功,便能有效降低類似情殺案悲劇的頻繁發生。
在過去的哲學發展史中,獨尊理性是常態,而情緒和身體的力量一直被低估,且被貼上比較負向,例如直接和動物性連結等,然而被低估的情緒力量在現實生活中,其影響力往往遠超理性,直到哲學家David Hume提出「什麼是情緒?」、「什麼是理性?」、「什麼才是中間的平衡點?」等問題,也同時肯定人類情緒的重要性和價值性,他曾提及:「人類沒有情緒、沒有道德、沒有判斷、就沒有一切」,也點出道德判斷是人類情緒所產生的效應,並非原先獨尊的理性。然而,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往往習慣於獎勵乖巧、順從、合群、聽話的孩子,甚至在某些情境下,孩子會被教成必須自動壓抑自己的情緒,甚至假裝乖巧順從才會有大人的獎賞,加上社會認為隱藏情緒才是成熟等錯誤觀點,孩子甚至開始下意識地視之為被愛的條件;久而久之,孩子便習慣對情緒做壓抑、排斥自身的情緒和欲望。
一般社會大眾與傳統情緒論的觀點,認為情緒是自發產生,故長期以來認為情緒在身體或大腦中是固定線路,由大腦的固定部位決定,比如傳統情緒觀點就認為杏仁核掌管恐懼,缺乏杏仁核就無法習得恐懼,並主張情緒有一種可以辨認的「指紋」,而傳統情緒觀點的專家,希望利用臉部、身體及大腦來找尋情緒指紋,但都無法證明情緒的指紋存在。我們需要新的理論說明情緒是什麼,情緒指紋是個迷思。如果採用「變異是常態」和「簡並性」的思維,所謂的情緒指紋會被更好的解釋取代。
然而,科學研究成果也接續證明情緒建構論的新觀點成立,情緒是由人的大腦建構出來的文化類別,情緒建構論者認為,情緒是你的生理特徵、將自己串連到它所屬的任何環境的大腦,以及提供那種環境的你的文化和教養。情緒是人類共識的產物,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暨神經科學家、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先鋒獎得主和2019年古根漢研究學者獎得主--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Lisa Feldman Barrett PhD)在最新情緒、思維和大腦科學互動關係的最新研究結果提到情緒建構論,提供科學的方法來掌控自己情緒的方法。因為你的身體和你的心智深深地相互連結,你的內感驅動你的行為,你的文化又串連你的大腦,一方面論證情緒建構理論有兩個核心概念:一、生氣或厭惡之類的情緒種類並沒有指紋,某個生氣實例沒必要看起來或感覺跟另一個一樣,因為它不是由相同的神經元造成,變異才是常態;二、你所經驗與知覺的情緒,並非基因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也透過嚴謹的科學研究證據,說明大腦如何構建我們的情緒,情緒實際上並非生來就有,也非普世共通,而是你所身處的社會共識、文化與教養下的產物,一一破解傳統情緒自發論的迷思。
承上,當我們知道情緒有其價值與功能的哲學論點,與情緒是可以建構的心理科學新觀點後,筆者認為必須破解在「男兒有淚不輕彈」、「情緒成熟就是展現不表示情緒的撲克臉」,和傳統教育合理化壓抑情緒的錯謬觀點,因為長期訓練小學的兒童裝無表情撲克臉,長期的行為訓練下,兒童也會學習到這樣的無表情,但兒童在情緒發展上真的成熟嗎?另外,筆者認為偽裝負向情緒、壓抑負向情緒,反而不利人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抹滅了人類情緒的獨特價值、功能與影響力,而在上述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情緒建構論的視野下,能運用正向轉化負向情緒為正向行動的力量,才是真正情緒成熟!而不是一昧的壓抑控制,直到情緒爆炸導致更大的傷害發生,而筆者認為台灣情緒教育要成功,除了學校教育的努力,社會大眾也必須能正視、正用自己的情緒力量,不是未經周全思考的、一昧盲從的壓抑情緒,偽裝情緒然後騙自己和孩子說那是成熟、那是轉大人、那是成年人的行為標準。
目前在台灣第一線的老師們,也時時刻刻都在面對著學生與自己的各種情緒,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情緒教育,薩提爾專家,也是作家的李崇建老師認為:「情緒本身沒有問題,對情緒的態度才有問題。」,誠然,台灣情緒教育要成功,很大的關鍵在從社會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庭,我們應該要學習,如何覺知自己的情緒,不要去壓抑和忽略它們,同時不要用情緒去綁架他人,唯有對自己的情緒負起責任,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這會是台灣情緒教育成功的關鍵點。
行文最後,我特別創作<愛了不愛>歌詞,警醒情殺犯罪作案者,必須思考他/她爸媽一定比你愛他的時間長,你根本沒有資格讓不愛的人生命停止,因為愛他/她的排行榜你算老幾的根本性問題,一句話你根本沒有資格讓不愛的人生命停止。
<愛了不愛>
很遠還是昨天/
在這裡或在對岸/
離合悲歡常有/
不愛不愛/
人聚又人散/
愛了愛了/
有對錯有答案/
接受和拒絕都需勇敢/
有一見鍾情幸福一輩子/
有談了十四年戀愛不愛了分手 本來計畫有孩子的/
沒有道德聖人的光環/
你我都是凡夫俗子/
在心碎中認清難過/
為什麼要掉入陷阱/
重複一樣的悲劇/
愛的時間很短/
恨的時間很長/
生命漫長也短暫/
傳遞跳動心的頻率/
不是合理化讓不愛的人生命停止/
沒有道德聖人的光環/
不愛不愛/
愛了愛了/
讓愛的時間變長/
使恨的時間變短/
生命的火已點燃/
但不是成為殺人變態/
不愛不愛/
愛了愛了/
有一天也許會走遠/
也許還能再相見/
無論在人群在天邊/
把握愛的時間/
不愛不愛/
愛了愛了/
讓愛的時間變長/
使恨的時間變短/
沒有道德聖人的光環/
讓愛的時間變長/
使恨的時間變短/
生命漫長也短暫/
傳遞跳動心的頻率/
沒有資格讓不愛的人生命停止/
握緊手中的愛/
有一天也許會走遠/
也許還能再相見/
無論在人群在天邊/
把握愛的時間/
不愛不愛/
愛了愛了/
讓愛的時間變長/
使恨的時間變短/
就算不愛淚水充滿雙眼/
要想他爸媽一定比你愛他的時間長/
愛他的排行榜你算老幾/
沒有道德聖人的光環/
愛的時間很長/
恨的時間很短/
生命漫長也短暫/
傳遞跳動心的頻率/
不能合理化讓不愛的人生命停止/
生命的火已點燃./
而不是成為殺人變態/
不愛不愛/
愛了愛了/
有一天也許會走遠/
也許還能再相見/
無論在人群在天邊/
把握愛的時間/
讓愛的時間變長/
使恨的時間變短/
文.張天泰
(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