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生台北信區夜店女公關遭前男友割喉事件,讓「恐怖情人」這個議題再次浮上檯面。有精神科醫師表示,不論男女,都可能遇到類似的危險,並提出五點建議,包含觀察對方如何對待服務生、計程車司機,這往往能反映其真實品格;若決定分手則須切斷所有聯繫,包含社群媒體等方式,避免對方有機會持續騷擾。
 
  其中指出「留意對方是否情緒不穩定、容易暴怒、對人對事態度是否偏激、是否過度控制欲強、是否常說謊或誇大其詞。」

  是否發現在過去情殺案新聞也看過類似的文字敘述?

  常在政治新聞出現的「怒吼帝」國昌老師是否全部符合?
  
    在這裡我們要運用批判性思考力去檢視這些新聞,在此議題,我們首先可以問的是這些看似客觀的、科學的分類標籤,這些分類標籤背後可普及科學論證在哪裡?是否會造成社會大眾的誤解誤用?這樣化約標籤準確嗎?有真正發揮預防的教育功能嗎?

   真正「恐怖情人」難道不懂深度偽裝嗎?
 
    
    之前在亞洲出現一些無差別殺人犯,後來也請心理學家進行分類標籤,然後在媒體發言,然而,這樣的標籤準確嗎?後來弄到每個內向的人都符合這樣的標籤,那這樣的分類標籤有準確性嗎?承上論之,我們應該一起化解這些問題,而不是在用標籤分類的方式形成更難解的連鎖社會問題。

  不信,可以問師母,黃國昌是否為恐怖情人?
 
文.張天泰
(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