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教育部與地方政府推動「教學正常化」,目的原本是良善的:希望回到穩定、可預期、尊重學生學習節奏的教學現場,不再把學校帶向「考試班」、「競賽班」或不當補強文化。這本是一件值得肯定的教育方向。
然而,值得擔憂的是——在政策落地後,許多學校卻開始收到來自地方教育局處的「到校訪視通知」,要求準備教學計畫、巡堂紀錄、教室日誌、課程評量紀錄、簡報資料……等大量紙本與佐證資料。
教學正常化是值得讚許的理念,但若只是流於「到校紙本訪視」,儼然讓剛被廢止的校務評鑑,藉屍還魂。
從「支持教學」變成「檢查教師」?
原定的教學正常化精神,是保障學生學習不被額外占課、突襲考試或盲目追求成績波動所綁架。但當它變成「列管項目」與「佐證資料清冊」時,前線教師看到的不是教學本質,而是再熟悉不過的「評鑑模式」:
- 不是為了教好,而是為了「可被看見已教好」
- 不是改善教學,而是「備好資料、過關即可」
- 不是減少不必要行政,而是「回到資料生產線」
校務評鑑剛因「過度形式、無助專業」被廢止不久,如今卻換個名稱、換套流程又回來了。
一刀切的要求,忽略了學校差異
台灣存在大量小校、複式班、偏鄉教師兼多職的現實。在這些學校中,老師常一人身兼導師、行政兼任、輔導工作甚至社團教學。
當教學正常化變成「每一項都要可供檢視的書面證明」時,小校與偏鄉的負擔將是加倍的。這不是促進教學正軌,而是讓學校被迫挪用更多時間與人力,堆砌紙本、填補格式。
我們不能假裝所有學校條件都一致,卻要求同一套標準。真正的教學正常化,應該是讓老師回到教室;而真正的教學正常化應該包含三件事:
- 給老師時間備課、反思、交流,而不是填表、備審、被抽查。
- 讓學生的學習節奏能被看見,而不是被量化成「可供檢核項目」。
- 督導機制要回到「協助」而非「查核」。
教學正常化不是「證明你有教」,而是「讓教學真正發生」。
結語:不要讓好政策變成壞執行
教學正常化,是回到教育初衷。而不是回到評鑑文化。我們支持政策方向,但反對「把理念變成紙本作業」。教育現場需要的從來不是更多的檢查,而是更多的信任、支持與時間。
呼籲教育部與地方教育主管機關:請明確界定教學正常化的訪視目的,回歸輔導與支持,而非再度將教師推入行政泥沼。唯有如此,教學才能真正正常;教育,才能真正前進。
文/蔣辰平(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副秘書長、屏東縣教師會理事、彭厝國小教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