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在國慶談話中指出,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居亞洲四小龍之首,超越中國,並強調「經濟發展的果實應為全民共享,把好的數字變成好的日子,不遺漏任何一個人。」

然而,在這份亮眼的經濟成績單下,教育現場的教師,卻仍被遺漏在共享名單之外。

多年來,教師薪資調整幅度遠落後於物價漲幅。主計總處資料顯示,近十年消費者物價指數累計上漲逾一成,但教師薪資僅調整兩次,實質購買力持續下滑。導師費多年維持三千元未變,形同凍漲。當通膨壓力不斷攀升,教育工作者的生活品質卻在下降,這樣的落差實在難以合理化。

更令人憂心的是,教師的工作強度與壓力不斷上升。從教學、輔導到家長溝通,導師幾乎成了學校的「萬用行政員」。許多年輕人因此放棄進入師資培育體系,有媒體甚至形容教職是「笨蛋抉擇」——選擇當老師,往往意味著放棄高薪與升遷機會。若待遇持續停滯,教育將難以留住優秀人才。

此外,教師薪資調整制度缺乏透明與專業化。現行「軍公教一體適用」的機制,忽略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待遇審議委員會的決策過程資訊不公開、討論基準不明確,教師代表參與有限,使教育現場難以發聲。教育並非一般行政工作,教師的責任與專業應有獨立的評估與設計。

教育是國家競爭力的根基。若教師待遇過低,專業發展與教學品質勢必受影響。社會期待教師以熱情與創新引領孩子,但熱情需要被支持,專業也需要被尊重。當我們談論經濟繁榮時,更應看見支撐繁榮的教育基石。沒有穩定的教育,就沒有長久的成長。

政府若真要實踐「不遺漏任何一個人」的承諾,應從教育現場開始。建議政府在 2026 年啟動教師薪資調整機制,與物價指數(CPI)掛勾,並優先檢討導師費與職務加給,讓調薪不再是政治決策,而是制度保障。唯有讓教師也能共享經濟成果,才能讓「好的數字」,真正變成老師與孩子的「好日子」。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