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校園,南瓜燈、披風與面具滿天飛。

萬聖節幾乎成為學校年度例行的大活動——走秀、闖關、糖果、拍照。孩子興奮、老師忙碌、家長瘋狂拍照上傳。

但當這股「節慶浪潮」一年比一年盛大,我們也該停下來想想:這場派對,究竟教會了孩子什麼?

一、從模仿開始,也該回到「意義」

萬聖節原是歐美文化的民俗節日,蘊含對生死的敬畏與宗教象徵。然而在台灣,它逐漸變成一場「角色扮演競賽」——誰的服裝最吸睛,誰的糖最多,誰的照片最亮眼。孩子們學會模仿、裝扮、表演,但未必理解這個節日的文化脈絡。

教育的任務,不只是「辦活動」,更是「轉化文化」。我們可以從萬聖節談「多元文化」、「包容差異」、「生命教育」——這才是節慶教育的核心價值。

二、從「造型」到「創意」,讓孩子不只是消費者

很多班級花了不少錢買道具、租服裝。但如果教育只是複製商業節慶,我們容易讓孩子成為「文化消費者」。

若能讓孩子自己動手設計服裝、用回收物創作造型、自己發想角色故事,那麼萬聖節就不只是「扮演」,而是一次關於「想像與創造」的課。

教育不是讓孩子買一套角色,而是讓他能成為創作者。

三、從「派對」到「共融」,讓每個孩子都有角色

有的孩子因為家庭經濟條件,沒有華麗服裝;有的孩子因為身心狀況,不擅參與熱鬧遊行。

若我們真相信教育的本質是「共融」,那麼節慶活動就該設計出「每個孩子都能參與的方式」。

一張手繪面具、一句勇氣的祝福、一段團體合作的小劇——這些都比昂貴的造型更能體現教育的溫度。

四、萬聖節,不只是「玩」

家長們總說:「孩子開心最重要。」但教育若只剩「讓孩子開心」,久而久之,我們可能會失去那份引導他們思考與感受的勇氣。

萬聖節的背後,也能是一次哲學課:

「我們為什麼害怕?」

「死亡是不是一種轉化?」

「面具能不能代表真實的自己?」

當孩子開始提問,萬聖節才真正成為教育的一部分。

結語:

節慶活動不是教育的附屬品,而是教育的鏡子。它讓我們看見,我們如何陪孩子看世界——

是教他們模仿潮流,還是學會創造?

是讓他們競爭亮眼,還是學會共融?

如果能從一場萬聖節活動中,讓孩子體驗文化、尊重差異、發揮創意——

那麼教育,才真的有魔法。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