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現場出現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越來越多老師,不敢教了。
原因並非老師怠惰,而是當「要求學生」可能成為被投訴的理由,當「家長不滿」就能啟動調查程序,老師最安全的選擇,往往是——不多要求、不多介入,只求平安下班。
當教育被當成「客服服務」
在各校「校事會議」或投訴機制下,老師可能因為:
• 沒在半小時內回家長訊息,被指「冷漠」;
• 在課堂上糾正學生,被說「情緒失控」;
• 要求孩子重做作業,被批評「管教太嚴」。
這些事件一旦進入校事會議,就得耗費時間說明、對話、備查,即使最後調查結果「不成立」,老師的精神壓力與名譽傷害卻早已造成。
久而久之,老師們學會了「不碰風險」——教學不再以「孩子學會什麼」為中心,而是以「不被檢舉」為最高原則。
教師失去信任,孩子也失去成長的機會
教育不是服務業,老師也不是客服。孩子的受教權固然重要,但「教學權」同樣是教育的基石。當老師失去被信任的空間,不再敢堅持規範與要求,受害的,終究是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習需要被引導與磨練,需要犯錯與修正。若孩子習慣用投訴解決不適應,那他們進入社會後,又該如何面對更現實的挑戰?
真正的教育,應該讓孩子學會面對要求、承擔責任、與人合作。而這些,必須建立在老師被信任與支持的前提下。
讓教育重新回到平衡點
我們不否認制度的重要,但制度需要回歸初衷:保障雙方權益,而非懲罰教師。
因此,我呼籲——
1、對匿名濫訴應停止受理。
2、同案不得重複投訴,避免疲勞式調查。
3、建立投訴責任機制,讓投訴者也須承擔適度成本。
4、重新檢視校事會議運作模式,讓教育回到教學,而非辦案。
唯有如此,老師才能安心教,孩子才能快樂學。
結語
一位老師曾無奈地說:「我不是不想教,而是不敢教。」這句話或許比任何統計數據都真實。
教育不該變成恐懼現場。請還給老師教學的信任,也還給孩子學習的力量。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