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節前夕,社會各界紛紛向老師致敬、送上祝福。但在偏鄉和小校裡,許多特教老師最期待的禮物卻不是鮮花與掌聲,而是「足夠的師資與資源」,讓他們能真正專心在教學與輔導上,守護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益。

長期以來,偏鄉與小型學校的特教師資不足問題始終懸而未決。一位特教老師往往要同時負責多個學校、跨不同年級,甚至兼顧巡迴支援與行政工作;工作量不只「雙倍」,更是「多倍」。這樣的師資缺口,背後是孩子權益被稀釋、家長焦慮、老師超時超載,也讓特教老師承擔遠超過合理範圍的責任。

以屏東縣為例,甚至有學校設置資源班已經兩年,卻始終沒有正式特教老師;連要聘到具有特教專業背景的代理教師都極其困難。這樣的現況,使得原本需要專業協助的孩子,只能仰賴臨時支援或非特教專長教師「勉力代打」,學習需求得不到真正落實。家長擔憂、教師無奈、學生權益被稀釋,形成惡性循環。

台灣雖然推動融合教育多年,也制定特教學生支持政策,但資源與師資的城鄉落差依然存在。偏鄉學校往往招不到專業老師,只能由非特教專長的教師暫代,導致孩子的需求得不到真正專業的支持。更有家長形容:「孩子一年換三個老師」,學習與情感連結被迫重來。

特教學生需要的不只是「名義上的服務」,更需要穩定、持續與專業的支持。當特教老師無法專心在一個學校、無法長期陪伴同一群孩子時,「融合教育」就淪為口號,教育正義也難以落實。

在教師節的此刻,我們要問:國家與社會能否給這群特教老師更堅實的後盾?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政策宣示,而是實際行動:

1、補足師資:確保偏鄉與特教班級每年都有穩定的專任教師,逐步減少代課與臨時聘任比例。

2、合理配置:檢討跨校巡迴制度,避免一人身兼多校、多年級造成品質不穩定。

3、增加支持:提供偏鄉特教老師更多專業津貼、進修機會與跨專業團隊協作資源。

補足師資與資源支持,不只是給老師的禮物,更是給孩子們一個更公平、穩定的學習環境。真正的融合教育,必須從師資穩定開始。

在教師節前夕,願社會看見特教老師的辛勞,也看見偏鄉孩子的需要。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師資補足」不再只是口號,而成為實際行動──這才是送給老師與孩子們最好的禮物,也是對台灣教育的最大祝福。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