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師培可任教:教育部又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教育部預告開放「免師培可任教」制度,只要具備專業背景或業界經驗,就能進入學校教書。
理由很簡單——要解決教師荒。
但問題也一樣簡單——這不是第一次教育部用「權宜之計」補洞。

短視的政策,熟悉的劇本

二十年前,教育部為了解決教師過剩,放寬師培招生;如今,為了解決教師短缺,又放寬任教資格。
教育政策就像擺盪的鐘,一邊喊「專業」,一邊又自己拆掉門檻。

結果是什麼?
師資市場大亂,教育現場更亂。
當初喊著「縮減師培」的部門,如今又要「放人進來」。
這樣的政策循環,像止痛藥,只能讓問題暫時不痛。

教師專業不是誰都能取代

「會專業」不等於「會教」。
教育現場的挑戰,不只是知識傳授,更是情緒支持、輔導溝通、危機處理。
師培制度的存在,正是為了培育這些教育現場的能力。

國外早有警示。
美國部分州開放「替代教師制度」後,教師離職率飆升、學生學習落差加大。
台灣若貿然跟進,後果可想而知——教室裡的人越換越快,留下的問題越來越多。

真正的問題在制度,而不是人

教師荒的根源,不是「沒人願意教」,而是「制度讓人待不下」。

我們缺的是什麼?
不是人數,而是願意留下來的條件。
偏鄉薪資低、行政負擔重、支援系統少,許多年輕教師一年就想轉職。
教育部若不從制度修起,再多「臨時教師」也只是流動的數字。

政策需要整體思考

真正的解方,不在開後門,而在整體設計。
教育部應該:
1、建立「全國師資需求預測系統」,讓培育、甄選與任用能連動;
2、強化偏鄉留才制度與在職支持;
3、檢討現行考選流程與待遇設計,讓教職重拾吸引力。

教育是長期工程,不該靠權宜之計維持。
每一次放寬門檻,都是在削弱教師專業的尊嚴。

教育不能靠臨時工思維

當教育部用「短期人力」應急,就等於承認自己沒有長期藍圖。
教師不是臨時工,教育也不該是修修補補的工程。

解決教師荒,靠的不是放寬門檻,而是讓有志之士願意留下。
教育需要穩定,需要願景,需要尊重專業。
否則,我們補上今天的空缺,明天又會出現新的洞。

教育不能靠臨時政策撐起來。
這句話,教育部該好好記住。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