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五日,是臺灣光復節。這一天,我們紀念自由與尊嚴的回歸。然而,當社會不斷向前、制度不斷翻新,有一群人卻仍困在無形的枷鎖裡——那就是特教現場的教師與家長們。

我們仍在等待另一場「教育的光復」。

特教評鑑制度原意良善,希望促進學校品質與專業成長。但實際上,評鑑早已變質。每逢評鑑來臨,教師忙於製作資料、佈置環境、排演流程,一切都為了滿足外部審查的「視覺要求」,而非孩子的學習需求。這不再是教育改進,而是教育表演。當評鑑的焦點離開了學生與課室,制度也就失去了靈魂。

以屏東為例,特教評鑑還要求「家長訪談」。這些家長多半來自弱勢家庭,為了配合學校時程必須請假,卻沒有任何出席費或交通補貼;相對地,那些前來進行評鑑的「專家學者」、「家長團體代表」與「校長委員」,卻都能領取出席費與車馬費。這樣的制度設計,不僅不公,更是對弱勢家庭的二度剝削。

如果特教評鑑真的要繼續存在,那麼請讓經費回歸到最該被照顧的人——家長與孩子。讓那些高舉「教育愛」的評鑑委員,能以無給職的方式,懷抱專業與良心到校協助,而非靠評鑑維繫出席費。教育改革,不能建立在不對等的利益上。

光復節提醒我們:自由不是天賜,而是掙脫壓迫之後的覺醒。

同樣地,特教也需要被「光復」——從繁瑣、浮面的評鑑中解放出來,讓教師能回到真實的教學,讓家長能感受被理解的尊重,讓孩子能擁有不被表格束縛的學習權。

教育的自由,不該只存在於紀念日的口號裡。

願我們在這個光復節,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教育真正的「解放」:不是更多評鑑、更多檢核,而是讓教師專業回歸、讓孩子學習自由、讓特教現場得以真正呼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